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宁德时代建西南总部 市值已突破1.3万亿的宁德时代面对着哪些样的挑战?

钜大LARGE  |  点击量:1024次  |  2021年12月20日  

7月14日,宁德时代与宜宾市签署全方位深化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携手共建宁德时代西南总部、生产基地、产业生态体系、国际培训中心、新能源学院和新能源产业基金。


在此之前的6月17日,由宁德时代全资投资的四川时代动力电池一期项目已在宜宾正式投运。此次双方签署的深化合作协议,将以在宜宾三江新区全面建设宁德时代西南中心为重点,围绕四川时代生产基地及产业链,建设宁德时代西南运营总部、研发中心。


为加快落实省政府与宁德时代战略合作协议精神,双方决定在宜宾三江新区投资建设四川时代七、八、九、十期项目,加快宜宾建成世界最大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此外,为加快宜宾在动力电池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双方将共同建设宁德时代国际培训中心、会议中心,全力推动动力电池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宜宾还将聚焦新能源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重要环节,按照项目特性在全市相关产业园区,科学布局配套项目,并在新能源产业基金方面形成合作。


宁德时代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研发制造商,连续四年动力电池系统使用量世界第一。宜宾与宁德时代陆续签订了四川时代动力电池一至六期项目,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占地面积约3000亩。


今年以来,宁德时代一直在扩张自己的版图,扩大产能、寻求技术突破、布局下游供应链,甚至直接参与到造车环节,而这也使得宁德时代的市值一举突破万亿大关。近期先后与长城、特斯拉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后,进一步扩大战略布局对宁德时代来说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宁德时代的版图


从行业背景来看,当下车企接连宣布自建电池工厂,欧洲超过中国成为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电池技术的创新和路线纷争也从未停止,这些都给宁德时代提出了新课题。


在新技术方面,曾毓群近期表示,宁德时代研究的钠电池技术已经成熟,将在今年7月前后进行发布。另外,宁德时代对固态电池的研究属于第一梯队,但真正的固态电池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产能上,自去年年底以来,宁德时代频频大手笔扩充产能。截至2020年底,公司动力电池系统产能69.1GWh,在建产能77.5GWh。


曾毓群在今年年初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曾表示,未来5年锂电产业市场将进入TWh时代(1Twh等于1000Gwh)。韩国SNEResearch报告也指出,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总装机量达137GWh,预计2025年将达到1163GWh。


在产能扩张的同时,宁德时代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应对毛利率下降。


近五年,宁德时代的毛利率分别是43.7%、36.3%、32.8%、29.1%、27.8%。宁德时代方面对此表示,动力电池的成本快速下降,公司的毛利率下降趋势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随着公司产能释放、工艺制造水平的提升、产业链的深度合作等,公司的毛利率会保持在合理的水平。


“(宁德时代)今年的一个主要矛盾将是如何应对生产原料涨价带来的成本和定价问题。”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向《中国企业家》表示。


长期来看,墨柯认为,“将来唯一能够确保宁德时代保持领先地位的,就是成本控制,至少要在成本控制方面比别人领先,才能维持市场份额。”


一位曾经在该行业创业的人士表示,“宁德时代没有特别大的风险,除非行业不行了。所有的竞争源自于人才,电化学是三级学科,每年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也没多少,可能60%~70%去了宁德,你说别的企业能做得起来吗?动力电池行业做不到前十名一点机会都没有,做不到前五名基本没话语权。”


从全球范围来看,2020年欧洲超越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对宁德时代来说,海外将是下一个激烈且重要的战场。2020年宁德时代的境外收入为79亿元,占比达到15.71%,同比增长295%。


宁德时代向《中国企业家》表示,公司目前已在欧洲启动了产能建设,正在建设德国的海外生产基地,首个海外工厂落户于德国图林根州埃尔福特。另一方面,宁德时代也在海外投资设立回收利用基地,加速推进电池回收业务的布局。


眼下,宁德时代还在一方面布局储能等业务,一方面通过投资扩大版图,撑起万亿市值后更大的想象空间。


虽然目前宁德时代约有八成营收来自动力电池,但曾毓群并不想把宁德时代定义为电池制造商。在那场母校的活动上,曾毓群说,电池是宁德时代的基础和重要方向之一,宁德时代另外两个方向,一个是储能和发电,另一个是智能化、电动化方面的探索,比如特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四川在线,中国企业家杂志,爱卡汽车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