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233次 | 2023年09月26日
我国车企只是在为电池制造商打工?
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双双突破30万辆,以超越美国2倍的销量成为世界第一。这足以令传统汽车强国美国、德国和日本汗颜。不过,去年年底曝出骗补丑闻让新能源车环保光环褪色,而更严重的是,即便到今天,在新能源汽车热潮下,和十多年前传统汽车业面对相似窘境,即核心零部件空心化隐忧。我国数十个涌入新能源领域的整车公司,或将难免为全球电池制造商巨头打工。
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是全国约3000家大大小小的电池生产公司,它们在后面哄着,国家政策在上面压着。其实,传统整车公司并不希望改变现状。2016年春节过后,伯坦科技创始人聂亮如是说。
2015年年底,在我国曝出新能源汽车骗补丑闻后,动辄几倍的高速上升成为历史。今年三月,新能源汽车生产2.5万辆,销售2.3万辆,同比分别上升54.8%和46%,出现了明显的产量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政策在未来几年逐年退坡,一些公司对新能源汽车的惰性愈加明显。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面对着两方面的风险。一是技术研发风险,二是市场拓展风险。就新能源汽车行业看,电池成本过高,纯电动汽车型电池成本占比将近50%甚至更高;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突破升级仍需较长时间,构成了技术研发风险。
我国车企将为电池制造商打工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市场拓展风险方面,售价较高的新能源汽车,如政府补贴削减或取消,顾客需求将大幅下降。目前,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处于起步上升阶段,充电桩等社会基础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会成为顾客选择新能源产品时的制约因素之一。
同时,新能源车质量问题也面对着各种问题。即便是美国新能源发展最好的TSLA,在ModelS上市后已经发生了超过7起车辆燃烧事件。
然而,对我国新能源汽车来说,最致命的问题或许同十几年前相似,那就是新能源核心(零部件)技术空心化。
实际上,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逐年取消对外资进入汽车及零部件巨头门槛。随着跨国汽车巨头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其零部件体系也跟着涌入我国市场,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我国很快沦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汽车代厂。
我国车企将为电池制造商打工
我国整车则因零部件行业缺失和羸弱,而被世界汽车巨头远远抛在身后。若非2008年经济危机为我国车企创造了和跨国巨头深化合作的契机,以及我国车企把握住SUV消费趋势,我国民族汽车工业,极有可能如我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所言,未来3~5年将仅剩一半。
作为目前的国家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尤其是纯电动汽车于去年站上风口最高处,汽车公司在国家政策压力和巨额补贴,这对大棒加萝卜的促使下,迅速推出了纯电动汽车产品。
不过,平心而论,汽车是对一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商品,远非手机和笔记本等商品能够比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弯道超车的。在我国市场,目前多数公司都是使用传统汽车驱壳,七拼八凑就是一辆纯电动汽车或者美其名曰新能源汽车。
我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季恒宽称,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仍然面对着质量和技术的问题,如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等。不解决这些问题,很可能限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原有的汽车骨干公司发力不够,相比较较迟缓;一些后起的车企,比如像比亚迪,确实把电动汽车当作了一个公司的长期战略在做。我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指出,事实上,骨干车企都深度参和了电动汽车的863等规划,但真正开始做的时候,还是比较犹豫,踌躇不前。这反映出财大气处和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整车公司,对待新能源汽车的心态。
最重要的是,我国电池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研发力量分散。虽然我们成长了一批电池产业,记得在一次会议上,国家863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强调,但是我觉得我们还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和产业群,能跟人家LG、三星对抗,LG和三星在我国建厂,威胁到我们电子产业,这是我们心里纠结的地方。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松下、韩国三星和LG等世界电池巨头看好我国汽车动力锂电池前景,均已经开始布局。相关日韩电控系统公司,也随之而来。
2015年,松下公司表示,在我国建设动力锂电池厂,总投资额达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厂位于我国辽宁大连,预计2017年投产。该厂将生产用于纯电动汽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V)等的车载锂电池,产量为20万。松下目前是生产车载锂电池的全球最大公司,也是首次在我国投产。
无独有偶,韩国电子巨头LG化学称,明年该公司将向长城、上汽集团、一汽集团和长安汽车等签订合同的我国汽车公司供应电池。今年,该公司在我国南京厂正式投产,已经获得超过20万台以上的电池订单。韩国另一家公司SK集团,则为北汽新能源汽车供应电池产品支撑。
对生产动力锂电池而言,我国电池公司要是问他为何这么做,他会说他也不了解,他是看别人都这么做,能挣钱。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功能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博士王庆生说,以电池为例,我国多数电池生产商是小投资、小规模,有实力的大公司凤毛麟角。
最重要的是,我们和日韩电池制造商不同,他们重视研究基础科学,探索锂电池特性,但我国电池商只要达到数据要求其他仿佛并不重要。因此,在起步阶段就被人家落下了。
也就是说,不少我国生产的新能源车,关键零部件重要依靠外资供应商。例如,北京汽车新能源和上汽新能源,电池领域的命脉掌握在外资零部件供应商手上。《经济观察报》曾援国内专家的话,称国内电池产值占全国比例不足三分之一,这是极其危险的信号。
引人注意的是,关于占电动汽车总成本可能高达50%的电池,日前也有官员表示单纯把电动汽车作为重要路径是否合理。
众所周知,以电动汽车最重要的三块是:电池、电控和电机。比电池要大规模投入和基础研究不同。有专家认为,我国在电控和电机方面和日韩国家差距并不像电池那么大。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在新能源热潮下,若是占主导的电池核心技术都存在空心化风险,那么,其他核心技术我国零部件和整车公司就能掌握话语权吗?
四月十八日,日本工业机器人厂商安川电机宣布,将在我国涉足电机等纯电动汽车的驱动部件的生产。最早将于六月和我国大型车企奇瑞汽车(安徽)等设立合资公司,开发电机等产品。
或许,没人希望未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都是是日本制造、韩国制造、美国制造或者是德国制造的,我国制造新能源的整车公司,都在给松下、三星和LG等电池制造商巨头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