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266次 | 2023年01月03日
电池回收百亿规模的蓝海诱惑,让电动汽车做不了"渣男"
假如说不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是耍流氓,那么不谈动力锂电池回收的电动汽车相同是渣男,从根本上讲,发展电动汽车环不环保,取决于报废的动力锂电池最终能否得到有效的回收和利用。
这也是纯电动汽车一直被诟病的地方,相比燃油车,电动汽车在使用环节是零排放的,但在电动汽车电池的上游制造和下游报废环节,却无法和燃油车相提并论。
一台纯电动汽车,保守预估5-7年时间电池衰减到80%以下就将进入报废环节,而这些报废下来的动力锂电池即无法放任不管也不能简单填埋焚烧处理。
因为动力锂电池中一方面富含大量稀缺的金属元素,如NCM三元锂电池的正极材料锂镍钴锰,其中钴就是一种稀缺元素,直接报废处理不仅加大电池上游原材料的开采压力,同样也是对自然资料的浪费。
另一方面,这些重金属元素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有毒物质,如锂电池中的六氟磷酸锂,在空气中极易水解由此出现的其他物质不仅腐蚀动植物,同样也污染大气。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而从2014年左右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开始进入弯道超车的加速状态,截止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492万辆,其中相当一部分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已经进入到报废期,根据中汽研数据,2020年国内动力锂电池报废量累计达到20万吨,规模如此庞大的报废动力锂电池如何应对呢?
这是一个摊子很大,即将爆发,同时前景广阔,但目前痛点也很多的领域,从长远看,动力锂电池回收不仅涉及到终极环保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能创造利润的蓝海市场。
目前关于动力锂电池的回收手段有很多,重要是两点一是梯次利用,二是拆解报废。
动力锂电池的梯次利用的对象重要是磷酸铁锂电池,由于磷酸铁锂电池含有的高价金属材料比例低,且具备循环次数较高充电循环次数较高的特性,直接拆解报废经济效益较差。但是将其应用到次级能源系统上,比如作为电网储能、发电站储能、甚至是家庭备用电源,低速代步车等领域,前景却很广阔。
这方面可关注国内最大的大型储能设备的用户-我国铁塔,其已和一汽、东风、比亚迪、蔚来十余家车企结盟推进动力锂电池回收梯次利用,而此前我国铁塔副总经理高步文在论坛上更曾有过我国铁塔的需求可以消化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豪言。
原因在于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我国铁塔拥有上百万座的通信基站,其中备电容量约需54GWh,而截至去年国内动力锂电池累计退役量20万吨约25GWh,理论上可以做到完全覆盖。
而动力锂电池的拆解报废重要对象是三元锂电池,其富含的镍钴锂铜铝等金属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且可用于电池的再生产制造,方式细分为干法回收、湿法冶金、生物回收技术。
目前国内也拥有大量的专业电池回收公司,如格林美、邦普循环、豪鹏科技等以及车企如比亚迪,在去年年十二月,工信部公示的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公司名单中已有数十家电池回收公司上榜,可以说是动力锂电池回收领域中的正规军。
不过正规军虽然已经有了,但目前动力锂电池回收产业依旧还算是混沌状态,其痛点重要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这其中根源上首先是回收渠道不健全。从动力锂电池回收的整个环节上看,作为整车厂和电池生产公司理应是电池回收渠道的搭建者,然后由他们直接对接第三方专业电池回收公司,实现电池的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使之再次进入到动力锂电池公司或材料公司,最终可以达成整个电动汽车发展的完美闭环。
但实际情况是,虽然政策明确规定车企是电池回收的第一责任主体,但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一部分,其所有权是归属用户的。
而目前有关报废电池的具体回收环节国内却未有明确规范,这就造成了用户在处理报废电池时面向的是多种选择,而直接作为报废处理给4S店收益并不是最划算的买卖,大多数时候反而是流入中间商或是其他渠道。
根据相关机构预估,在2020年的退役电池中,至少有60%以上的报废电池流入到了其他渠道,而不是直接流通到专业电池回收公司手中。作为梯次利用还好,而电池的拆解报废则是一个规模化领域,废旧电池的购买和拆解都要大量成本垫付。
一吨废旧三元锂电池回收价格在万元甚至万元以上,而关于电池拆解公司来说要上万吨的电池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假如量起不来,包袱反而很重。
而即便是梯次利用,目前也依旧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第三方公司很难从车企或电池公司拿到核心BMS系统供应的精确SOC、SOH等数据,只能对依据对电池进行传统的拆解来检测分析。其次不同动力锂电池的PACK技术不尽相同,作为储能设备如何高效、安全的集成化组装也是难点,这要的也是从电池生产使用端到回收端一个统一的适配标准和规范的流通渠道。
根据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到590万,动力锂电池需求量将达到330.6GWh,同时动力锂电池报废量预计有近百万吨,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达到370亿元,而企查查数据截止到去年,国内已有两百多家动力锂电池回收相关公司,其中除了CATL、比亚迪、格林美、中航锂电等巨头,还拥有大量新生力量。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不断增量,超百亿规模电池回收终将会是一个蓝海市场,但在这个蓝海形成前夜,何时从根源上解决电池回收渠道、回收利用标准等一系列痛点,使得动力锂电池回收走出混沌状态,何时电动汽车发展闭环的最后一块砖也才算正式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