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856次 | 2018年05月31日
固态电池研发,应该由电池材料企业牵头
扎根在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产业链上,不得不在政策的大起大落中,冷眼看行业;在资本的风起云涌中,预判格局走向;在专家的慷慨激辩中,凝练自身观点。
而这个行业依旧在日新月异的发展,面对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笔者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仅以点评的形式与各位做一个分享,权当抛砖引玉。
原文:赣锋锂业2.5亿投固态动力锂电池增资赣锋循环加码电池回收
据悉,赣锋锂业子公司浙江锋锂以自有资金不超过2.5亿元投资建设第一代固态锂电池研发中试生产线,开展第一代产品在新能源汽车用户的推广和市场投放,项目建设期2年。
点评:
赣锋锂业不是第一家“亮剑”固态电池的企业,也不会是最后一家。随着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推进,其在能量密度及安全性上的巨大优势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
但笔者个人认为,在形形色色入局的企业中,最适合研发固态电池的是材料企业而不是电池企业。实际上电芯企业最核心的业务还是停留在材料集成环节(购买正负极、隔膜电解液);而固态电池所面临的困境其实是材料问题,包括了所谓的固固界面等一系列痛点。
因此,由做材料的人去研发固态电池才最为科学,也最有效率。
原文:新一代高比能正极材料产业化为何那么难?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这些新一代正极材料的产业化都遇到了材料性能自身缺陷尚未解决和匹配材料研发进展缓慢的限制,距离成熟的商业化应用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但预计未来2-3年可能会出现重大突破。
点评:
其实锂电技术的产业化一直都很难。锂电池从1912年就开始研究,却在1991年才由索尼实现产业化,而由数码过渡到动力,又经历了20年。
一项技术概念被提出,到被科研单位弄通透,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就是成本。这也是为什么燃料电池在特种领域大放异彩,却在生活中应用寥寥的原因。
而诸如镍锰酸锂、高电压尖晶石、富锂锰基等新一代高比能正极材料,在实验室中依然有很多难点有待解决,而在产业化上则是难以找到适配电解液。笔者个人认为这类正极材料会等固态电解质成熟以后才能真正的应用(释放高能量密度潜能)。
原文:沧州明珠/星源材质/纽米等6家隔膜PK看技术应用新趋势
作为此前锂电材料产业链中毛利率、技术壁垒、附加值最高的材料,锂电隔膜领域吸纳了众多资本,截止2017年10月底,国内已公开投资的新产线超过120条,新增产能超60亿㎡,预计到2018年底,全国锂电池隔膜总产能将突破80亿㎡。
点评:
隔膜的毛利率、技术壁垒、附加值都很高,但唯独投资回报率不高。
写作的时候会发现,其实大几千字的文章并不难写,而千字以内“短而精”的稿件最难驾驭。这一规律放在制造业也非常合适,隔膜不难,但用于锂电池的隔膜就大不一样了。锂离子是所有金属离子中最小的,而锂电隔膜要保证锂离子畅通无阻,并隔绝其他离子,这对隔膜性能的要求非常高,其技术壁垒之高笔者就不多做赘述了。
笔者想要强调的是,(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由于高毛利,媒体频频传出兴建锂电隔膜产线的新闻,但往往数年内难见投产。因此,隔膜虽好,投资还需谨慎。
下一篇: 如何布局新型电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