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930次 | 2019年10月25日
生“材”有道,终结日企锂电垄断的竟然是一家中国服装公司
在行业触及天花板时,企业家如何选择新赛道进行多元化转型,往往关系着企业的未来。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用20年前的一着闲棋展现了他的前瞻性眼光。
“杉杉的目标是致力于成为全球新能源行业的领导者。做不到第一,宁愿退出。”数日前,郑永刚为杉杉股份旗下杉杉能源定下新目标。
作为中国第一家服装上市企业,杉杉股份早在20年前就已跨界布局新能源业务。这位服装大王选择从锂电池负极材料切入,并逐渐将触角扩张至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锂电池核心关键材料领域。
作为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下的细分行业,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是国家重点扶持和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近年来,该行业受到政策和资本的双重助推。在此背景下,郑永刚20年前布下的棋局被迅速盘活。
这家贯穿锂电池上游全产业链的企业在2018年荣获国家技术创新企业,现已拥有200多项技术专利。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力神、SDI 、ATL、LGC等国内外锂电池巨头均为杉杉能源的客户。
如今,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新赛道上,服装企业杉杉已成为一名领跑者。
多面杉杉
坐落于长沙、麓谷、宁乡、宁夏石嘴山的杉杉股份生产基地里,机器一直在连轴运转。这里每分钟就能生产100公斤新能源材料。
这家因男装而闻名的品牌,如今已在另一个赛道上风生水起,其锂电材料正极、负极、电解液综合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2018年财报显示,杉杉股份营收达88.5亿元。其中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营收分别为4亿元、19.38亿元、4.03亿元。
在竞争激烈的锂电池材料领域,这位跨界玩家拥有着强劲的技术实力。2018年,杉杉能源共荣获67项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38项。
它的技术护城河由一支拥有300多名研发人员的军队把守。在这支大军中,有1名院士、2位外籍专家、7名博士以及94名硕士关键技术人才。
去年,杉杉能源成为全球首家成功开发4.45V钴酸锂并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企业。4.45V钴酸锂是一款应用于高端3C数码电池用正极材料,具备高电压条件下高安全、耐高温与浮充性能好等明显优势。
尽管杉杉能源将4.45V高电压钴酸锂视为自己的独门武器,但其最强劲的实力依然来自于正极材料。
这家连续六年蝉联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竞争力品牌榜榜首的企业是国内少数可实现NCM811量产的正极厂商。其正极产能高达5万吨,位居全球第一。
不菲的成绩使之获得国内外投资者的青睐。去年年末,杉杉能源完成20亿元定增,在2018年新三板融资规模排行榜中排名第一。
更为外界所津津乐道的是,股神巴菲特曾在写给杉杉的亲笔信中提到:“杉杉能源已成为我们电池项目的重要伙伴。”
不过资本市场上仍有不少人对郑永刚提出的新目标有所质疑。由于曾在几家上市公司之间进行资本大腾挪,这位早年以实业起家、日后深谙资本运作的企业家,被业界戏称为“A股壳王”。
“与其说郑永刚是一名实业家,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资本老手。他对资本的追逐远远超过他想要做实业的心。”一位业内人士对「角马能源」说。
他对郑永刚的判断源于郑永刚几年前说过的一句话:“投资并不难!我们做实业办一两千人的工厂,赚的钱还没有投资来得快。”
四年前,申通快递借壳艾迪西,谋求上市。消息公布后,艾迪西经过13个涨停板后,由13.7元迅速飙升至47元。而当时推动艾迪西重组的实际控制人便是郑永刚。
此前一年,杉杉系旗下“泓石投资”耗资12.9亿元受让艾迪西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所持有的8950万股份,成为此次重组的幕后赢家。
此外,中科英华、江泉实业等上市公司身后均有郑永刚的身影。
不过,在资本市场纵横捭阖或许并不能掩盖郑永刚在实业领域的苦心经营。经过30年深耕,这位白手起家的浙商已将杉杉集团打造成为一个集科技产业、城市综合体、医疗、贸易、物流等于一体的大型企业。
生“材”之道
外界惊叹于郑永刚的前瞻性眼光。不同于许家印、董明珠等跨界大佬近年来才大举入局,这位服装巨头早在20年前就已押注新能源赛道。
1999年,郑永刚与鞍山热能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成立中国当时唯一一家碳素研究所——杉杉科技,正式进军锂电池行业。
彼时,杉杉股份已上市三年,但服装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尽管杉杉已成为西装赛道上的领军人,但日益拥挤的赛道让郑永刚十分焦虑。
他不得不寻觅新的商机,转战锂电池材料,企图为杉杉挖掘另一条赛道。
彼时,锂电池材料江湖被日企牢牢盘踞。早在七年前,日本索尼公司就已正式量产锂电池。而中国厂商却迟迟没有机会进入赛道。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孤独而艰难,但郑永刚毅然决定迎接挑战。
日企的垄断与中国的技术空白,使郑永刚很快面临瓶颈,此前拨放的1700万科研经费也很快被耗光。不过,郑永刚没有放弃,继续出资支持研究。
渡过漫长的研发苦海,这个国家863项目终于于2001年正式投产。更令郑永刚自豪的是,这个项目宣告了日企对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长期垄断正式结束。
但技术上的突破似乎并没有很快带来商业上的回报。杉杉连年亏损的局面直到2007年才被被打破。
这场转折首先要归因于苹果手机的成功。苹果采用产业链捆绑的商业模式,在其供应商名单中,中国电池企业ATL顺利入围。
ATL是杉杉股份的大客户之一。依靠捆绑ATL,杉杉也顺利进入苹果的产业链条中。
短短几年后,锂电池迎来另一个风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大爆发。而杉杉继续通过绑定下游动力电池企业的策略,弄潮于新能源汽车风口。
截至2018年,其负极材料年产能达6万吨,位居国内首位;电解液产能达3万吨,居于国内第五,其正极材料产能高达5万吨,位居全球第一。
这家横跨锂电材料正极、负极、电解液领域,并实现综合规模全球第一的锂电池上游供应商,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显赫。
郑永刚跨界玩转新能源的故事,为传统企业如何在新时代实现战略转型,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