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1120次 | 2020年01月16日
CATL/BYD/中航/星恒等施策中国锂电产业从大到强
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井喷发展机遇,中国锂电产业日益壮大。但是由做大到做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仍需进一步锻造与修炼。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动力电池月度数据库》统计显示,2019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约102.3万辆,同比增长3%,动力电池装机量约52.67GWh,同比增长21%。该数据正是中国锂电产业不断壮大的佐证。
站在2020年补贴退出的时间点,日韩电池企业争夺中国市场的野心已经显现,全球动力电池选手也开始摩拳擦掌,开启全面交锋的筹谋。对于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而言,做大做强的紧迫性极度彰显。
在“利元亨2019高工锂电&电动车年会”的闭幕式专场,江苏时代新能源总经理吴映明、比亚迪第二事业部副总经理张宝生、中航锂电董事长刘静瑜、星恒电源董事长兼总裁冯笑、科瑞技术总裁彭绍东、恒翼能副总裁赵少华博士参与了压轴圆桌对话探讨。
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博士指出,中国的锂电力量正在向上及向外,从产能规模以及装机总量来看,中国锂电产业无疑已经走在了前面。
即使至暗时刻,方向依旧明确,但是黑暗中的道路要如何走,从做大到做强,中国锂电产业还缺什么?
在锂电产业链做大的道路上,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已经起到了表率的作用。其中,宁德时代2018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已经冠绝全球,目前仍旧领先。
▲江苏时代新能源总经理吴映明
江苏时代新能源总经理吴映明认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还不是强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是,目前只是做大,还没有做强。
中国锂电产业从做大到做强,缺的一个是创新。如今亟待整合产业供应链资源,对标传统车做创新,提高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
更加呼吁充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鼓励新技术的应用,确保产业链的创新动力和积极性。
另一个是品牌。现在整个中国锂电产业中,没有很好的品牌,CATL希望做一个好的品牌,所谓好的品牌就是品质很好,大家用完都觉得很好的东西。
品牌没有坚持是做不下去的,等大家认可这个品牌的时候,中国锂电企业就离做强不远了。
▲中航锂电董事长刘静瑜
中航锂电董事长刘静瑜表示,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做大,做强、做优,三个层面不一样,如果没有做强的基础,做大就会有风险。
做大、做强之后就会想做优,因为做优是一个持续发展过程中要在不断优化的,所以首先应该是做大、做强,然后是做优。
个中逻辑关系是,不强而做大,风险就会变大;做强不做大,盈利能力就扛不住。比如说,做强研发投入会很大,没有一定的规模就不可持续发展,所以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特别是做动力电池,这个行业前期的投入很大,从研发的投入、产线、到售后都需要资本,所以要做电池,做大做强是必须的,做优的话就是在细分市场中如何去聚焦到自身的选择,如何聚焦到自身选择的市场和客户,如何把它做得更优,这是过程中的问题。
▲比亚迪第二事业部副总经理张宝生
比亚迪第二事业部副总经理张宝生表示认同,他认为,中国锂电产业从做大到做强,需要合力,需要全产业链企业的通力合作,考虑行业发展的市场化与精益化。就比亚迪而言,电池业务分拆之后还是会专注电动汽车行业。
第一,目前行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走向市场化,而价格是走向市场化最大的一个坎。降低成本需要通过很多的创新,比如说CTP技术,比亚迪也有类似的以及更极致的方案在推出,通过创新技术驱动电动车产业的市场化。
第二,制造业遇到的困惑点,是如何进一步的精益化。这需要全产业去考虑成本,并不见得是一家企业成本的降低,而是全产业链都去为成本做考虑。
▲星恒电源董事长兼总裁冯笑
星恒电源董事长兼总裁冯笑表示,大和强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在过去十年、二十年的中国,光强调强,不强调规模,可能早就倒在前进的路上,光强调规模,不做强,不把东西做好,倒下是迟早的结果。
从做大到做强,首先需要把技术做好,目前CATL、BYD已经成为中国的榜样,但是国内整体的核心技术实力与国际相比,还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
其次,是对品质的观念、品质的意识需要再进一步提升。在传统的观念中,品质更多是数字,但是在国际上,谈品更注重的是社会责任。近几年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太快,也导致了在这方面的思考缺失。
作为动力电池制造的坚实后盾,装备企业也背负着让动力电池产业做大做强的使命。从新技术、新工艺、降成本、增效能、提良率等角度,赋予动力电池制造新的力量。
▲科瑞技术总裁彭绍东
科瑞技术总裁彭绍东认为,在自动化行业中,更重要的是把心态放下来,而不要太过急于做大做强,还是要做实发展的基础,把技术和客户需要的东西真正认真去做分析、做理解。这样的心态才是做大做强的一个基础。
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企业很多时候会面临很多的诱惑,但是只要尽可能让自己静下心做一件事,这个事情大概率可以做成功。
▲恒翼能副总裁赵少华博士
恒翼能副总裁赵少华博士坦言,恒翼能现在还不敢说做大做强,目前只能说先做好。其实恒翼能从2017年以来,除了恒翼能的名字没有换,董事长没有换,内部已经脱胎换骨。
2017年公司导入了IPD的管理体系,供应链、制造、研发串在一起进行矩阵式的管理。公司还引入了强大的生产和销售团队,保证的产品两年更新一次,这是公司内部做的小小改变。
同时,非常认同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以做强的观点。作为装备企业,如何去把成本降低,不能说这个地方少一个螺丝,或者把框架做薄,这种降本是致命的。
一定要通过技术创新,通过工艺革新才能够从根本上降本。而恒翼能目前的研发人员有300多人,每个月的工资支出都是巨大的数字。
上一篇:新造车势力难熬的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