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我国太阳能储能电池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钜大LARGE  |  点击量:1392次  |  2020年04月11日  

一、产业结构畸形,上游原料和下游应用市场严重依赖海外


中投顾问公布的《2016-202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尽管过去几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迅速,但仍没有改变上游原料和下游应用市场严重依赖海外的两头在外畸形产业结构。


(一)产业链上游在外,国内公司无技术


由于科技水平制约,我国至今尚无法自主生产太阳能电池产业的核心器件-高纯度多晶硅,近90%要进口,上游的多晶硅产业的提纯核心技术重要掌握在美国、挪威、德国、日本等七大公司手中。他们垄断了全球多晶硅料供应,抬高了太阳能电池公司的生产成本,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产业链下游在外,国内公司无市场


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的产量快速上升,但国内市场需求的原动力不足,90%以上的产品销往国外。目前国内对太阳能电池的市场需求,重要依靠国家无电县送电、送电到乡等大型工程,且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消费能力有限。由于缺少政策的支持,国内市场开发严重滞后。


(三)我国光伏产业议价、抗风险能力低


两头在外畸形产业结构是导致我国光伏产业议价能力低的重要原因。在产业上游,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七大晶体硅材料供应商,在产业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在产业下游,近年来尽管我国加快了太阳能发电市场的开发,但全球重要市场仍集中在欧美和日本。西班牙市场的急剧萎缩,以及德国政策的趋冷化,造成了全球太阳能发电市场增速放缓.直接冲击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


二、原料产地对多晶硅价格没有发言权


多晶硅产业的弱势地位,始终困扰着我国光伏电池产业。最大的原因是国外技术壁垒。但是国内多晶硅产业并非没有优势,多晶硅上游原料冶金硅80%产自我国。近年来,我国金属硅的产量大幅度扩张,从上世纪70年代的2万多吨,上升到目前的200多万吨。现有500多家金属硅生产公司中,能正常生产的只有200多家,产量利用率50%左右。我国虽然拥有巨大的资源优势,却没有把优势转化为胜势,反而完全受制于国际大公司。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形成铁矿石领域三巨头那样的规模化优势,而是一些中小公司各自为战,且存在恶性竞争。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