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硅碳负极将成负极材料公司角逐主战场?

钜大LARGE  |  点击量:1693次  |  2020年07月06日  

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颁布以及国家关于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成为动力锂电池公司深入研究的重点。而积极研发生产新型负极材料和技术创新成为了负极材料公司参与未来竞争的必然选择。


硅碳负极将成负极材料公司角逐主战场?


据起点研究(SpIR)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总产量约为11.44万吨,同比上升53.3%。2016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需求消费量为8.13万吨,同比上升46.22%。受负极价格下降影响,2016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值为59.1亿元,同比2015年上升约54.8%。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量的大幅上升,重要受国内动力锂电池需求的影响,具体产品重要表现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上升。目前石墨在负极材料中的市场份额约为80%。


据了解,石墨类负极材料的理论比容量为372mAh/g,市面上性能较好的石墨负极材料已经能达到360mAh/g。可以说,关于当前成熟的石墨负极材料,其能量密度潜力基本已被充分发挥。与石墨负极材料相比,硅基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优势明显。而硅负极的理论能量密度达到石墨负极的10倍以上,高达4200mAh/g。


作为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硅碳负极关于提升电池能量密度能发挥比当前石墨负极更显着功效。硅碳负极的应用,可以提升电池中活性物质含量,从而大大提升单体电芯的容量。据预测,2020年硅碳负极材料市场空间50亿左右,同时市场集中度将非常高。


谁将扛起大旗占据高地呢?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上海杉杉、斯诺、国轩高科等多家公司已经在积极布局硅碳负极领域,到底谁将扛起行业市场大旗占据高地呢?请看下面具体公司布局情况:


1、杉杉股份硅碳负极材料实现量产,2017年产量达到4000吨


据介绍,杉杉股份硅碳负极研发始于2009年,目前已经具备每月吨级的出货规模。参照公司建设规划,公司2017年有望完成4000吨/年的硅碳负极生产规模。


负极材料业务在杉杉股份归母利润中占比20%左右。参考公司2016年数据,负极材料业务已在上市公司利润占比超过20%,且具有显着的市场竞争力,人造石墨产品市场影响力国内排名第一,全球排名前三。负极材料的技术进步和产量扩张,可为杉杉股份带来较大的边际改善。


2、深圳贝特瑞研发全球首款硅碳负极材料


贝特瑞凭借在负极材料领域技术领先地位,其硅碳负极的研发和生产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硅碳负极材料在2013年通过三星认证之后,2014年~2016年产量处于攀升阶段,其产品市场认可度也在逐步提升。据悉,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每年以销售收入的5%投入研发,并于2010年组建了业内首个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拥有一支200余人的研发团队,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60余项。贝特瑞研究院研发的全球第一款商业化的硅碳负极材料和最新推出的NCA正极材料,其能量密度较传统正负极材料提升一倍以上,使得未来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达到500公里以上成为可能。


3、斯诺抢占硅碳负极风口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未来动力锂离子电池在一致性、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上进一步提升,同时电池必须具备快充性能,适应高温与低温环境下的工作环境。作为国内最早研发、生产和销售高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公司之一,深圳斯诺紧密切合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开发基于人造石墨的高比容量、综合性能更加优异的新型硅碳负极材料。


据了解,目前斯诺已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了材料检测实验室、电池制作实验室、碳材料改性实验室,并与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多家高校科研单位形成紧密协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必将在未来技术角逐中抢占制高点。


4、国轩高科5000吨硅基负极材料产业化项目


2016年十一月十四日晚公布定增预案,拟以31.18元/股向公司实际控制人李缜、上汽投资、博时基金等8名投资者发行不超过1.15亿股,募资不超过36亿元,用于新一代高比能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等5个项目。


年产1万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和5000吨硅基负极材料产业化项目、年产21万台(套)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及关键零部件项目、年产20万套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控制系统建设项目,拟分别投资5亿元、3亿元、2.5亿元,建设完成并全部达产后,预计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69亿元、1.16亿元、1.46亿元。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