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940次 | 2020年08月10日
把脉动力锂电池:产量过剩真的来了?
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与“灵魂”,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上附加值最高的环节,居于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大关键核心技术之首。动力锂电池产业发展及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是破解新能源汽车动力瓶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动力锂电池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出货量达44.5GWh,同比增速44%,占全球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产业规模居全球首位。不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公司利润骤减、核心技术缺失和产量过剩等突出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产业发展面对三大问题
1、动力锂电池公司利润大幅减少,行业洗牌不断加剧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营业收入增幅为13.2%,较去年下降约4.6%;归母净利润同比新增7.9%,增速较去年下降约20%;毛利率为31.4%,同比下降1.4%。从动力锂电池行业龙头公司看,2017年,比亚迪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66亿元,同比下降约19.51%。另外,比亚迪2018年1—三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大幅下降83.09%。另一家公司国轩高科2017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2亿元,同比下降10.73%。此外,近期动力锂电池行业洗牌不断加速,大量中小公司惨遭淘汰。2015年,全国共有动力锂电池相关公司150家,到2017年底已经降至100家左右,有1/3的公司被淘汰出局。然而,动力锂电池行业的洗牌才刚刚开始,预计到2020年,市场上90%的公司将被淘汰。
2、跨国公司对我国动力锂电池产业技术形成专利控制
据国际专利分类表(IPC)检索,目前,全球动力锂电池产业专利数量排名前10的公司被日、美、韩、德等国垄断,这些公司专利数总计为3278件。其中,日本公司5家,占总数的50%,专利数占比达66.36%,丰田1家公司专利数占比高达38.71%;美、韩公司数量均为2家,各占总数的20%,专利数占比分别为16.44%和9.23%;德国仅博世1家公司入围前10名,占总数的10%,专利数占比为7.97%。我国没有公司入围前10名,这表明,在动力锂电池产业专利数量方面,我国公司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相关动力锂电池公司市场竞争力较弱,我国动力锂电池产业发展的专利壁垒尚未形成。
3、动力锂电池产业面对产量过剩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销量的快速上升拉动了动力锂电池产业的发展。2014—2016年,国内动力锂电池产业年均上升率分别高达368%、324%和78.6%。据统计,2017年我国动力锂电池产量44.5GWh,高出同年总装机量8.1GWh,整体库存量约占总产量的18.2%,全国动力锂电池产量利用率仅为40%。另据测算,2016年,国内已有产量若全部释放,将形成170Gwh/年的巨大产量,大约是当年市场实际需求量的7倍多,可以满足年产500万辆电动乘用车和50万辆电动大客车的总需求;按照相关规划,我国到2025年都达不到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量。2017年,我国动力锂电池产量还在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200Gwh/年。动力锂电池尽管目前产量巨大,但仍存在“技术水平偏低”的硬伤,“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结构性产量过剩,依然是当前困扰国内动力锂电池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剖析三大短板
1、产业链上下游的双向夹击,导致动力锂电池生产公司利润骤减
从上游看,近期受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的带动,上游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2017年,全年碳酸锂价格由13万元/吨涨至17万元/吨,涨幅高达35%。电解钴价格也由2017年初30万元/吨涨至年末44万元/吨,接近七年来的历史新高。从下游看,自2017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逐步启动补贴退坡机制,整体补贴预计将降低40%。受补贴骤减影响,许多整车制造公司面对资金压力,在大幅压低动力锂电池价格的同时,还不断“拉长账期和拖欠回款”,将成本压力直接转嫁至上游的动力锂电池生产公司。总体上,受到上述因素的共同用途,大量动力锂电池公司利润骤减,许多中小动力锂电池生产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而宣告破产,行业洗牌不断加剧。
2、公司研发实力弱,导致产业核心技术和专利缺失
实际上,动力锂电池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相关公司整体研发实力偏弱,缺乏具有产业重大影响力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在高精尖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公司仍存在较大差距。
3、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扩增过快,导致动力锂电池产业累积过剩产量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市场潜力大、政府补贴高、利润丰厚等特点,近年来吸引了大量资本投资,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根据2012年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制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纯电动汽车和插电混动汽车产量达200万辆,而据现有车企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规划已超过2000万辆,是规划中设定目标的10倍。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量过剩已现端倪,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扩增过快,在带动了动力锂电池等相关配套产品需求爆发式上升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动力锂电池产业出现产量过剩局面。
如何化解产量过剩
1、多措并举,有效化解产量过剩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研究编制动力锂电池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动力锂电池产业技术水平和标准化,防止由于盲目发展引发低端产品产量过剩。
二是优化政府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技术门槛。由普惠补贴转变为奖优扶强,鼓励动力锂电池龙头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等方式做大做强,加快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防止动力锂电池产业出现同质化、低端化发展。
三是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鼓励国内动力锂电池龙头公司开发海外市场,特别是做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跟踪研究,选择合适的市场和适当的时机“走出去”,有效化解国内动力锂电池市场的产量过剩危机。
2、增强公司研发实力,提升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
一是继续依托产学研联盟,研发突破动力锂电池核心共性技术。充分利用国家动力锂电池创新中心、我国汽车动力锂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等科创平台,加强动力锂电池新材料体系的开发和产业化,依靠自主创新提高我国公司在动力锂电池核心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摆脱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的现状。
二是加快出台动力锂电池产业化激励措施,提升动力锂电池成组后的性能及寿命,并加快高性能、高安全性的动力锂电池产业化技术研发。
三是鼓励国内动力锂电池龙头公司加强与国际知名整车及动力锂电池公司的技术研发合作,吸收国外先进电池技术,形成互补型商业合作模式;推动国内优势公司进入国际车企的供应链及样车匹配研发过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提升我国动力锂电池公司的技术水平和国际视野。
此外,应鼓励公司推进动力锂电池轻量化、标准化发展,在确保电池安全系数的前提下,提高同体积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直接降低电池成本;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与动力锂电池及其生产设备制造的融合发展,鼓励公司建设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制造体系,实现智能制造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