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影响锂离子电池寿数的因素有什么

钜大LARGE  |  点击量:948次  |  2020年10月25日  

1.锂离子电池寿数有关的要素


依据电池大学以为,影响锂离子电池寿数的首要要素有以下:


1)充电次数;


2)放电深度;


3)充电截止电压;


4)充电速度;


5)运用温度;


2.充电次数对寿数的影响


许多顾客乃至是部分工程师以为,许多锂离子电池规范书上标示的寿数估算:充电次数300次左右,以为是只要插入充电器一次,就算一次充电,这样估算的话,假如顾客一天插入充电器2次,电池寿数就只要半年不到了。由于许多人了解电池仍是停留在镍氢电池和镍镉电池上,由于该类型的电池是具备回忆效应,但是锂离子电池没有回忆效应,电池大学以为,锂离子电池的一次完好循环应该这样描绘:锂离子电池以1C(充电最大电流)的电流充电到额外电压4.2V,并且以0.05C充电电流涓流充电至电池饱满,然后再以1C的放电速度放电到3V,此过程为一次完好的充放电循环。没有充满没有放完都不算一次完好的充放电循环。假如你的电池从满电状况,用了十分之一的电量,然后又充满了,这是十分之一个循环,这样充10次,才基本算一个循环。一般的锂离子电池的寿数的循环次数是300~500次(此刻电池并没有彻底损坏,只是容量只要初始容量的60%~70%)。


3.放电深度DoD对寿数的影响


许多顾客乃至是部分工程师以为,锂离子电池充电次数过多是有损电池的,所以运用过程中,都是满充满放,等到电池容量挨近0再充电,充电截止电压设置为最高的阈值电压4.2V。电池大学却以为,锂离子电池放电深度越低越好,如下图2,举个比如,1AH的LiPO4电池,100%DoD时,循环次数约600次,寿数内供给的容量J=1AH*600=600AH,假如以40%的DoD深度放电,能够循环3000次,寿数内供给的容量J=1AH*0.4*3000=1200AH,比100%放电深度提高了50%的寿数。丰田的双擎混动汽车,电池供给8年16万公里的质保,对外宣扬便是:浅充浅放,寿数更长。


4.充电电压对寿数的影响


电池大学以为,充电截止电压对电池的寿数影响是要害性的,锂离子电池在4.2V以下,有两个重要的准则:


1、充电截止电压在4.2V以下,每下降0.1V,可充电的循环次数就会提高一倍。


2、充满电压每下降70mV,电池的可用容量就会下降10%。


电动汽车,卫星中的锂离子电池还必须具有8年以上的运用寿数。为完成此意图,电池仅被充电至3.90V/电池或更低。NASA的一个风趣发现是,驻留在4.10V/电池以上的锂离子由于阴极上的电解质氧化而趋于分解,而充电至较低电压的锂离子则由于SEI在阳极上积聚而失掉容量。美国国家特种航天局(NASA)报告说,一旦锂离子在卫星中传递了大约40,000个周期之后,它通过了8年大关,则由这种现象引起的电池质量恶化很快就会发展。充电至3.92V/电池好像能够最大程度地延伸运用寿数,但这只能使容量下降约60%。瑞典查尔默斯科技大学报告说,运用下降的50%SOC(state-of-charge充电方法)充电量可使汽车锂离子电池的预期寿数提高44–130%。


大多数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数码相机的设计者将将锂离子电池充电至4.20V。这是运行的极限阈值。由于消费电子更新周期一般是3年,运用者希望的是更长的续航时刻,许多山寨品牌便是为了寻求榨干所有的容量,将充电电压提高到4.3V乃至更高。另一方面,工业界更重视寿数,并可能选择较低的电压阈值,充电阈值由各个厂家自行设定,并没有统一的规范。


5.充电速度如何影响寿数


电池大学以为,锂离子电池充电速度(充电电流)对锂离子电池的寿数有要害的影响,充电速度越快,电池的寿数越短。下图5是900mAH锂离子电池作为比照实验,C:电池表示的容量数值。例如,2600mAh的锂充电电池,1C=2.6A;3400mAh的锂充电电池1C=3.4A。由实验成果可知,1C的充电速度,500个循环后剩下满容量为800mAH,削减100mAH,容量下降约11%。假如以2C的充电速度充电,500个循环后剩下满容量为500mAH,削减400mAH,容量下降约44%。现在的手机厂商都在寻求充电速度,却是牺牲电池寿数为价值,好在消费电子更新频率足够高。


6.温度对寿数的影响?


电池大学以为,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温度对电池寿数有很大的影响,实验显示,锂离子电池经历过100次的循环充放电,在20℃时,NCM材质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只下降到97.7,而温度升高到60℃,电池的容量下降到只要60%左右。所以要尽可能让电池维持在常温的状况。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