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千亿锂离子电池回收市场机遇巨大

钜大LARGE  |  点击量:769次  |  2021年08月15日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多年高速上升。随之而来,动力锂电池回收问题日益凸显。按照车用动力锂电池5-8年的使用寿命测算,2014年、2015年投产上市的电池在2020年进入批量报废期。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动力锂电池累计回收约12万吨,市场规模约为105亿元。业内预估,2020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回收量将达到26.69GWh(约2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大幅上升137%至175亿元,这是第一波动力锂电池回收高峰;至2025年则约有110GWh(约80万吨)动力锂电池待回收,对应市场规模超过700亿元。


从更长的时间以及从全球的角度看,国际能源署预计,2030年左右全球锂离子电池回收市场将上升到2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648亿元)。


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千亿锂离子电池回收市场机遇巨大,第一波高峰期已出现

过针刺 低温防爆18650 2200mah
符合Exic IIB T4 Gc防爆标准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政策助推


废旧动力锂电池假如不回收,给人和环境带来的潜在危害显而易见。合理回收,则不止能规避危害,还能提高电池原材料循环利用,政策已对这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八月五日,为规范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增强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商务部、发改委、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公布《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方法实行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该《细则》从资质认定和管理、回收拆解行为规范、回收利用行为规范、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自2020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自九月一日施行的不止《细则》。早在四月二十九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简称《固废法》),同样将于今年九月一日正式实行。

无人船智能锂电池
IP67防水,充放电分口 安全可靠

标称电压:28.8V
标称容量:34.3Ah
电池尺寸:(92.75±0.5)* (211±0.3)* (281±0.3)mm
应用领域:勘探测绘、无人设备

新《固废法》规定:1、强化萌生者责任制,电池大品牌和大代理,将涉及废旧电池回收;2、回收门槛大幅提高,须有国家认定正规的许可证;3、累计非法回收及非法处置危废超过3吨,假如没有回收资格证却大量囤积废旧电池将触犯刑律等。


也就是说,新《固废法》一方面将对不合规的“小作坊”式电池回收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则利好于规范化运营是电池回收公司。


公司发力


在政策驱动下,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整车厂、电池公司、材料公司、第三方回收公司等多方共建的回收体系。


截至目前动力锂电池回收相关的公司总数量方面,企查查数据显示,共有208家,其中有41家为今年前七月新增,今年新增公司占比19.71%。


目前我国经营范围含“电池回收”的公司数量方面,则已达3000家。近几年来,相关公司增量逐年上升,仅2019年就新增公司超700家。


详尽公司方面,据了解,宁德时代、比亚迪、格林美、南都电源、桑顿新能源、中航锂电、国轩高科、猛狮科技等一大批动力锂电池及相关上下游公司均在电池回收范畴布局。


例如,在八月十四日投资者问“能否回收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中,南都电源回复称,公司子公司华铂新材料、南都华宇与中南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成立技术共同开发小组,同时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进行锂离子电池回收与再利用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使用,截至公司2019年报披露时,公司首期年解决2.5万吨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项目已领取施工许可证,正进行设备招投标工作。


格林美则深耕资源循环利用范畴多年,“随着动力锂电池报废高峰期的到来,公司钴镍回收量有望持续保持上升。”格林美认为。


格林美称,其围绕“电池回收-原料再造-材料再造-电池组再造-新能源汽车服务”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目前已经与全球223家知名整车厂及电池厂签署了动力锂电池回收协议并展开合作,包括比亚迪汽车、北汽、蔚来汽车、捷豹路虎、丰田产业车辆、东风本田、宁德时代等多家新能源汽车加工公司和电池公司。


格林美透露,今年4-五月,其动力锂电池组的回收数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预计全年将实现翻倍上升。


总结:实际上,巨大的动力锂电池回收市场,与其说今朝是第一波高峰期,不如说正在放量。因为该市场越发展越大,以年为单位,将来几十年都不会出现低谷期。


布局动力锂电池回收市场并已经探索出盈利模式的公司,必然在将来大有作为!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