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624次 | 2021年08月25日
市场竞争继续升温 中小公司要怎样突围?
二十年前的我国空调市场,低质低价产品泛滥,公司间为抢占市场,大打价格战,国内空调市场风雨飘摇。格力、美的、志高这几个名字,当时也不过是市场化大潮下,名不见经传者。二十年后的我国空调市场,在核心公司格力、海尔、美的、志高的引领下,终于告别低端产量,创新智能互联,挺近全球市场。
中小电池公司陷“突围战”
今天,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又何曾不是在重历20年前空调行业的阵痛,大跃进式发展下,低端产量过剩、关键技术尚未冲破、市场化程度低和行业规范的不完善,导致了行业“散、小、弱”的发展格局。
“骗补”事件以来,政府以补贴调整、补贴退坡、审核趋严为契机,加快新能源产业市场化转型,市场气候突变,导致市场竞争格局重新进入洗牌阶段,锂离子电池公司受到的冲击压力尤为分明。“将来3-5年内,锂离子电池行业三分之二的公司将会被迫退出。”某电池公司负责人说,“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将实现适者生存,最后胜出的才是凤凰。”
无论对大公司还是中小公司来说,都是一场重大的机遇,但最终胜出者是谁,谁也说不准。毕竟在众多行业内,中小公司“由弱小到强大,再到逐渐掌控大局和主导潮流”的逆袭案例也不在少数。只不过中小公司的发展之路阻力更大、不确定因素也更多。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产业掣肘缺乏筹码
据统计,目前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超过150家,在过去的三年里,已经有包括四川、山东、广东、河南等地70余家锂电及相关公司相继破产、倒闭。
进入2017年补贴退坡后,动力锂离子电池厂商进入更加艰难的时刻,一方面遭受着来自上下游两端公司的挤压(上游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下游车企倒逼降价);另一方面补贴退坡后笔直导致公司的利润被压缩。
同时政策和市场对电池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导致锂离子电池公司普遍面对“提质降本”的压力,大型锂离子电池公司应对起来相对镇静,凭借规模优点和强烈的采购需求,可以通过与上下游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模式,提前锁定材料价格和稳定供货量来缓解电池成本。
而与此相对,中小型公司应对起来,却显得相当被动,紧要体今朝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中小公司在原材料采购上非常被动,在锂离子电池原材料供不应求的市场背景下,中小公司的采购规模缺乏分量,与供货公司的关系不够紧密,导致中小公司在交易谈判中缺乏筹码,不仅要全款采购且常常面对价格波动,材料厂商可以予取予求,让本已深陷成本压力旋涡的中小公司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
其二中小锂离子电池公司缺乏优质客户,回账周期较长,3万公里的补贴标准公布后,中小公司的回账压力进一步加剧,现金流紧张。有关中小锂离子电池厂商而言,工人每月工资拖欠不得,物料采购款同样拖欠不得,每月产值数据还算可观,可也仅仅是账上的数据,现金流常常紧张,往往还要自己补钱。
中小公司创新和盈利能力偏低
其三中小锂离子电池公司在技术创新和盈利能力上缺乏优点,深陷产量低端重复和同质化竞争的泥潭。我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在2013年~2015年新能源市场普惠式补贴阶段,不少新能源车企为张大产量,不惜降低动力锂离子电池的质量要求,而一些电池零部件公司为了保障供应,也降低了质量标准,放松了管理,放缓了技术研发的步伐。技术储备的缺乏导致了中小公司在应对当前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压力下捉襟见肘。
面对市场洪流节节败退
目前有各种迹象显示,除了乘用车公司,各大主流客车公司和专用车公司更倾向选择技术水平、综合实力更优质的大中型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作为稳定供应商。紧要有两大原由:一方面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动力锂离子电池在安全性、稳定性尤其是能量密度均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迫于质保八年十万公里的售后要求,整车公司会考量动力锂离子电池长远发展和存活周期。
透过这种市场现象背后,折射出中小公司在市场化大潮中面对着不进则退的淘汰危机。随着这一市场趋势的不断深化,中小公司立足市场支撑点将不断被弱化,紧要表今朝三个方面:
首先市场竞争力弱化,中小公司产品的价格优点不再。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大型锂离子电池公司包括欣旺达、比亚迪、宁德时代、微宏动力、猛狮科技、国轩高科等公布扩产计划,扩产总计超43GWh。
随着大型锂离子电池公司产量的释放,规模效应下带来的成本优化,其产品价格与中小公司的产品价格已然差距不大,兼之大型锂离子电池公司产品性能和质量较高,客户的选择自然不言而喻,竞争力的弱化,进一步加剧中小公司生存压力。分解人士指出,这意味着电池行业的兼并重组将进一步加速。
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兼并重组趋势增强
其次市场聚集度不断提高,中小公司的市场空间被进一步压缩。2015年出货量前4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54.9%,至2016年这一数据达到了62.1%。从目前市场形势来判断,这一趋势仍将不断深化。
一方面当国内一季度中小型电池公司订单量和出货量普遍开局低迷之时,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大型锂离子电池公司却开启疯狂接单模式,2017年至今仅沃特玛获得的订单销售就已超过102亿元;另一方面,各大锂电巨头为巩固市场动作频频,与下游公司进行合资、入股、构建产业同盟的戏码不断上演。
其中包括近日宁德时代和上汽的合资、国轩高科和上海电气合作、金沙江创投拟收购日产AESC等皆是如此,随着大型公司对市场控制能力的不断加强,市场聚集度提升,中小公司面对着大型公司的围堵和重重壁垒。
最后市场竞争日趋猛烈,中小公司转型压力迫在眉睫。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已经在市场化转型道路上大步迈进,中小公司倘若不能清醒过来,顺势而动,仍迟滞于低端价格战泥淖中,必然被市场所淘汰。
在新的市场形势下,随着消费者对电池的性能要求日益提高,政策对电池性能的审核也日趋严苛,产品的价格因素退居次要,产品的质量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中小公司面对向高端产量转型的压力,而转型之路并不平坦,多数公司将在转型过程中被市场所淘汰。
“这是一场停不下来的游戏,”全国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目前电动汽车的电池产业已经进入快速的良性发展阶段,要卯足劲儿加码抢占市场份额,否则会死得更惨。”
前路难行逆势而上
依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我国制造202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的战略设想,到2020年时,能量型动力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将达到260Wh/kg。从目前主流市场的电池能量密度来看。普遍处于115wh/kg的范围。与国家的战略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这其中既隐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了所有公司一个公平的发展机遇。
面对行业爆发式上升的机会,处于市场中后端的中小公司,应该“苦练内功”,提高公司风险管控能力,沉下心来搞技术、培养优秀人才、不断优化产品来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但是想要在市场、政策和竞争对手的围堵下脱颖而出,仅做到这些仍远远不够,毕竟这些内部的资源要素大型公司不仅具备,更是在质和量上将中小公司远远甩在身后。
面对这种全面碾压的态势,就要中小公司管理者拿出管理智慧,为公司的发展新增筹码:
首先非得在发展思路上另辟蹊径,以差异化发展为例,锂离子电池行业下游范畴众多,倘若中小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能抓住其中某一个细分市场,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深耕其中,亦能走出一条很好的发展之路。
目前,在一些细分范畴的开发上,业内已经有不少成功的先例,例如微宏动力的钛酸锂+重庆公交系统模式,针对重庆多山的地理特点,结合钛酸锂离子电池性能,同时对动力锂离子电池进行适当改性以适应该地的使用场景。目前重庆地区搭载微宏动力钛酸锂离子电池的电动公交,车和电池的表现都非常不错。除此以外,还有铅炭电池+储能模式、无人机+氢燃料动力锂电池模式都在市场中大获成功。
钛酸锂离子电池前景被看好
其次也可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跨过式发展,以资本市场为例,目前针对中小公司的紧要融资平台就是“新三板”,2017年以来,新三板锂电公司的融资能力不容小觑。近一年以来就有赛骄阳、慧通天下、宏景电子、力佳科技、厚能股份实现挂牌和增募资本。
在资本的助推下,中小公司可以对外通过合作、收购来进行产业链布局梯,引进优秀技术和管理;对内内网罗高端人才、提高研发能力,引进先进设备,实现公司短时间内的跨过式发展。
当然,发展路径不一而足,更要每一个公司经营者结合自家公司的实际和特性,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经营公司更应当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而不是一场百米赛跑,中小公司经营者更应甩掉急功近利心态,站在市场规律、社会责任和尊重员工的高度,从战略上考虑发展的全局和公司的长远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