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电池技术不断革新将有力实现“电网级存储”

钜大LARGE  |  点击量:787次  |  2021年09月23日  

电能存储是现代工业的重要技术之一。假如没有电池,那么现代生活将寸步难行。但是,很多工程师都对现今的电池技术表示不满,他们认为电能存储技术仍有改进空间。工程师们希望以合理的价格生产高效的电池,淘汰内燃机,进入以风能、太阳能等清洁燃料为核心的时代。这将是未来能源发展的一场革命。


位于美国芝加哥的莱蒙特阿尔贡国家实验室内,由工业化学家克利丝·普派克带领的研究团队正在进行大量实验,以寻找出一种可以作为电池革新的高技术材料,并确定这种材料可以通过低廉的方法获取,且具有所需物质特性,从而进行批量生产。


普派克博士及其研究团队成立了能源储存研究联合中心(JCESR),该中心聚集了美国国家实验室和各大学在能源研究方面的精英,以及对此感兴趣的能源公司。该中心获得了美国能源部高达1.2亿美元的资助。他们的目标是在5年内,使电池蓄电量上升4倍,价格降到当前的1/5。


从改进锂离子电池开始


无论是用于汽车的巨型铅酸电池,还是为电子读写器、手表等供能的袖珍圆型锂离子电池,大多都具有3大构成部分:正电极、负电极和介质(又称电解液)。电解液使正离子在正负电极间移动,并用途于形成电池的有用电流负离子流,使之与正离子达到平衡。而所谓创造新型电池的技术,便是在这3部分材料上着手,使其性能更优化、成本更廉价。

过针刺 低温防爆18650 2200mah
符合Exic IIB T4 Gc防爆标准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在日常生活中,锂离子电池的用途十分广泛,它们为马路上行驶的多数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系统汽车供能,这使其在业内拥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而锂离子电池最大的缺陷是容易过热且制作工艺良莠不齐。最近发生的波音新型787梦幻客机电路板两次起火事件,据悉便是由这种锂离子电池或其控制系统所引起的。


JCESR的新任负责人乔治·克拉布特里认为,人类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发掘基本已趋于极限,因此,替换锂离子电池已是大势所趋。但其助手吉夫·张伯伦对现行技术仍保持信心。他说,有关特定重量的锂离子电池,仍有可能将其储能提高一倍,而成本降低30%至40%。


商业咨询公司麦肯锡估测,锂离子电池的竞争力可保持到2020年,但欲保持这种竞争力,仍需大量投入,各类可与锂离子电池相媲美的电池已纷纷面世。


其中的代表就是锂空气电池,金属锂在阳极被氧化,形成氧化锂,然后停留在阴极,其原理是使用空气中的氧气作为电解液。因此,该电池重量较轻,同时理论上将拥有巨大的能量密度。这一点十分重要。供能少是电动汽车的一大缺陷。例如,1公斤汽油的能量是同等重量电池可存储的6倍。因此,若降低该比率,电动汽车便能赢得更多人的青睐。


但锂空气电池同样存在弊病充电困难,并极不稳定,其中可生成能量的化学反应存在发生自燃的危险。所以要非常严格的安全系统以防止其着火。

无人船智能锂电池
IP67防水,充放电分口 安全可靠

标称电压:28.8V
标称容量:34.3Ah
电池尺寸:(92.75±0.5)* (211±0.3)* (281±0.3)mm
应用领域:勘探测绘、无人设备

但是,多价离子电池可作为备选之一。通常一个锂原子仅有一个电子可用于化学反应,相比之下,镁原子有2个价电子;而铝原子则有3个。从理论上讲,这意味着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镁或铝电池有可能蕴含2或3倍的能量,其附加的价电子使其能存储更多的能量。在替代汽油时,镁、铝电池更廉价,更安全。然而,镁铝离子在电解液中较难移动,这也是如今需寻找新型材料的原因。


如何实现电网级存储


电池革新的另一个目的是实现电网级存储,如可以通过十分廉价的方式实现电网级存储,那么从经济学角度而言,这将是对风能及太阳能的一次革命。能源存储一直是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问题。JCESR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液流电池的研究。


在传统电池内,电解液用于在正负电极间传输离子。电池充电所获取的能量转化为正负极中的化学势能进行存储。而在液流电池中,电荷存储在电解液中,发生电化学反应时,存储于电极槽中的电解液将流经整个电池,然后到达反应发生的位置。


与以单节为单位的普通电池不同,液流电池能够被制作成规模庞大的电池单元,因此储能量极为可观。所以有人提议,使用液流电池收集由风能及太阳能出现的额外电量并加以存储,以供日后使用。


但是,液流电池使用水基电解液,而水本身又易于被电解液分解,这限制了液流电池的发展潜力。也许,使用有机电解液替代水基电解液能够打破这一限制。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