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446次 | 2021年09月26日
智能穿戴式装置电池续航力是最大考验
面对智能手机的上升动能逐渐趋缓,平均售价逐步下降,以及2014年恐跌破300美元等,量价双双不保的压力下,如何催生下一个接替智能手机的新产品议题愈发重要。随着体感装置的推出、Siri问世、眼球追踪、脑波感应,更多新颖技术相继出笼,穿戴式装置俨然已成为国际大厂下一波较劲的新战场,包括Apple、Google、HTC、Microsoft、Samsung、Sony等,皆投入相关产品研发。拓墣产业研究所消费电子产业中心研究员蔡卓卲表示,在1~3年间,穿戴式产品就会开始出现在市场上,而产品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以特定专业领域应用为主的穿戴式产品,包括生理监测、健康规划、运动管理等,应用情境包括可以记录用户的运动状况、并分析卡路里消耗与健康规划,或在高尔夫球场上供应场地资讯,以及球友间的讯息连络。为现阶段重要应用类型,占65%。
另一则是像Sony和Pebble所推出的SmartWatch,要通过与手机的联接,才能进行各种功能,包括阅读简讯、显示来电、播放音乐、观看社交网站与进行小游戏等;或像GoogleGlass般,可进行拍照、录影、导航等部分功能。
不过,穿戴式设备议题虽然火热,但市场却还没准备好,拓墣指出,短时间间内,业界即使推出穿戴式产品,也无法成为提高营收的万灵丹,市场推广期间,消费者对穿戴式装置的疑虑,电力无疑是最直接的一环,即使是智能手机,要常常充电的情况也让消费者叫苦连天,更何况是体积更小、电池容量更少的穿戴式装置。
因此市场或许存在因新奇而购买的一波热销潮,但若期待创造高额的出货量,还得等上3~4年,而其中还有技术挑战必须面对,例如电力、云端应用服务等。长期5~8年之后,当包括电力、云端等技术有所进步,穿戴式设备的性能将逐渐提升,功能愈发新增,逐步成为新兴的个人智能终端装置,届时才会迎来另一波出货成长动能。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下一篇:可重复充电的氢燃料动力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