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1037次 | 2018年07月26日
动力电池产业全球第一宝座,我们还可以坐多久?
在本周举行的一个锂电产业论坛上,G20锂电峰会成员企业天津巴莫总经理吴孟涛表达了他对于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光鲜外表下重重“危机”的担忧。
在中国电动汽车快速增长的带动下,过去三年中国动力电池的产销都居全球第一。目前按企业排名,全球出货量前十的企业,中国占据了四个,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然成型。而在配套的材料和设备环节,国内无论在企业数量还是在出货量上也都领跑全球。
光线亮丽的外衣下,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矛盾丛生,吴孟涛认为,最为显著的两个矛盾,一是产能不断扩张,但高端产品产能严重不足,特别是新型材料。二是市场迅猛增长,但是先进企业利润不断下滑。
而在这两个显著矛盾之下,则反映出的是产业价值链中现存的一系列问题。
一是矿产原材料价格上涨惊人,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严重偏离;二是下游终端环节压价严重;三是行业规范、产品标准尚不完善,市场不良竞争、同质化竞争甚至是抄袭现象严重;四是产业价值链上利润分配两极分化,产业链核心环节利润内外受压,不断削薄;五是出现“面粉比面包贵”价格倒挂现象时有发生;六是重视技术创新的先进企业难以收回研发投入,盈利困难。
以吴孟涛所在的正极材料领域举例,国内外正极材料产业差距巨大,国际前10大正极材料厂家占据了国际市场8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材料高端产品在产品品质管控、产品检测标准上还存在不少的差距。
吴孟涛坦言,在正极材料领域的技术和产品上,中国至少要落后国际三年以上。
在材料产业化产线上,国际企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数据采集及精度、环境控制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国内目前自动化已经大幅改善,但数据信息采集尚未普及,环境控制水平较差。
国内外正极材料的品质管控方面,国内要求达到关键工序CPK1.0,国外达到1.33,直通率国内是95%,国外是99%。检测平台国内是常规粉体检测,国外是微观检测、衡量检测等。
更为重要的是在专利上,国内的积累储备严重不足,导致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面临很大的风险,吴孟涛介绍,近期国内正极材料整个行业大企业很受困扰,交专利费每年高达近五千万,如果不在专利储备及合作上做好布局,将来国内企业会面临很大压力。
同样在这场论坛上表达了担忧和焦虑的,还有另一家G20锂电峰会成员企业宁德时代副董事长李平,对于国内锂电产业的接下来发展,他认为要重点解决好三大挑战。
其一是锂电池本身技术的不断突破,要形成自身的竞争力。从根本上讲,就是新能源汽车要做到跟传统汽车相比,锂电池储能和传统储能技术相比,要做到性能更优、价格更低、使用更便捷,这也是目前主要的突破口。
这其中,最为直接指标就是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一定要大幅度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包括快充性能、寿命等。
第二个挑战是现在动力电池产业还没有做大,在上游,某些材料每个星期的价格都不一样,这实际非常不好,会毁掉一个行业。目前产业发展存在操作上游材料的情况,这会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三个挑战是充电基础设备建设有待加速推进,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居家的充电。李平表示:“有数据显示,95%的人日常用车行驶里程不足50公里,最多消耗10度电,而晚上家庭用电充电费用为3毛钱一度电,从而可以节省一大笔用车费用,所以一定要解决车桩比例差距大的问题。”
李平指出,充电基础设施不足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国内车桩比例差距较大,一个是公用快充充电桩数量不足,另一个是私人充电问题难以解决。
此外,当前国内存在充电设施不普及,功率偏低,充电便利性差;充电设施企业投入大,盈利难,建设积极性下降;充电桩无标准门槛,产品良莠不齐等问题。
和李平一样,面临国际化竞争的白热化,如何做大我国的产业。吴孟涛也提出一些实际建议:
一是加快产业升级,推动工艺参数优化、设备参数优化、生产管控升级、检测管控升级、生产环境升级;二是加强产业合作;三是寻找自身优势,细分市场,差异化开发,打造核心品牌和拳头产品。五、共同维护良性产业生态,推动行业规范建设;六是要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制备技术和加工工艺的升级改造,着力提升产品的批次稳定性和成品率,从而有效降低锂电产品的生产成本。
尽管面临着困难,锂电行业的未来仍然充满机会,应用市场的利好驱动、政府的合力引导,未来五年将是我国锂电池产业步入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