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449次 | 2021年11月11日
狂风暴雨或将提前光顾动力锂电池业
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依然高歌猛进。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41.3万辆和41.2万辆,同比上升94.9%和111.5%。
上游动力锂离子电池直接受益,实现15.45GWh的装机量,同比上升150%。纵观整个经济史,很少有哪个产业能够长年累月地保持如此突飞猛进的上升。但是,弥漫在整个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却不是前两年那盘满钵满的集体狂欢,取而代之的是生存环境的越发艰难。
上游原料价格高企,下游车企拼命压价,新能源补贴退坡下账期一天长过一天,国内数十家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内外交困,这个号称未来产值将达到成千上万亿的朝阳产业,在爆裂行进到第四个年头之后,就迎来了惨烈的优胜劣汰。头部集中效应正加速进行,而头部公司的境况又如何?
我们或许可以从这样一家龙头公司中,窥探出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的未来。
宁德时代,在成功上市百天之后公布了2018年半年度报告,向全体股民交出了登录资本市场的首份答卷。在这一百天里,这家成立仅仅7年的公司用9天时间,就完成了对另一家行业龙头,成立23年、上市16年的比亚迪在市值上的超越。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在这份财报中,我们既能够看到风头正劲的宁德时代依然在销量上升上一马当先,在市场份额上一骑绝尘,又可以窥见在内外交困的行业大背景之下,这家以一家之力几乎吞并整个市场过半的独角兽公司,依旧不可防止地陷入到营业能力下降、净利润率持续下跌,应收账款日益新增的泥淖中,能不能自拔,要看以后的造化。
已经成为历史的这前半年发生了什么?在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退坡的背景下,车企转嫁压力,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首当其冲处境尴尬,内遇上游原材料持续高企不下,外遭整车厂压价。加之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越发严格,资本市场融资困难加剧,诸多因素下,整个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经年积累的问题集中爆发,电池公司或业绩股价双双下降、或深陷危机不可自拔,或破产倒闭关门大吉。
2015年行业鼎盛时期,国内动力锂离子电池配套公司达到450家,之后平均每年淘汰一半,2017年为车企配套的只有96家。今天,这个数字已经巨幅缩减到50家,业内预计到2020年,或许就只剩20余家。
宁德时代无疑是幸运的,在整个行业日渐深陷寒冬之时闪电上市,备足了现金流。
2018年上半年,宁德时代以6.5GWh的装机量继续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一家独大的趋势更加明显,其市占率达到42%。
但是,强势如宁德时代者,背后依旧潜伏着深深的隐忧。
毛利率持续下降
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宁德时代的毛利率分别是38.64%、43.70%和36.29%,到了2018年一季度下降至32.77%,第二季度又进一步下降到30.31%。
宁德时代整体毛利率的下降,究其原因就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近年来由钴、锂等矿产资源带动的上游正负极材料等原料价格的暴涨(即使从去年起,价格有所下降,但依旧维持在高位运行),导致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一线阵营者虽然可以通过整合控制上游原料供应、优化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扩大规模效应,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等手段降低产品成本,但在上游多个产业链条的联合压榨之中依旧面对巨大的成本压力。
第二个原因就是,车企对电池采购价格不断地施以巨大压力。
这就造成,虽然在依靠销量的不断扩大使营业收入上升显著,但各大主营业务的毛利率空间却被不断压缩。
三大主营业务的毛利率持续下降
宁德时代的三大重要业务,动力锂离子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以及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业务虽然在营收上实现大幅上升(电池系统同比上升34.92%;储能系统上升1024.5%;锂离子电池材料上升123.59%),但毛利率却持续下降。
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占宁德时代营收占比将近80%的动力锂离子电池业务,毛利率下降的根本原因正是电芯市场价格的下降。这有关车企来说,无疑是重大的利好消息,而根据目前的趋势来看,这一趋势还将会继续持续下去。
2015年宁德时代每售出1Wh动力锂离子电池系统,可获得毛利0.95元,2016年这一数据为0.9元,到了2017年,这一数值只有0.5元
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价格下降的关键在于成本下降,国内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整体产量已经过剩,电池市场销售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就算是在产业链上游一直处于强势地位,众多车企争相争抢的宁德时代的电池,也不能免俗。
2015~2017年,宁德时代动力锂离子电池系统销售均价分别为2.28元/Wh、2.06元/Wh和1.41元/Wh,到了今年上半年则进一步下降至1.11元/Wh。与之相对,其电池单位成本分别为1.33元/Wh、1.13元/Wh和0.91元/Wh,今年又降至7.44元/Wh。很明显,售价下降的速度要快过成本下降的速度。
应收账款日益新增
电池卖出去,款项迟迟收不回来,是电池公司永远的痛,更让他们郁闷的是,账期加长将成为常态,并且会越拉越长。
以宁德时代为例,其上半年应收账款高达85.3亿,比去年同期新增了16.1亿,而根据截至2015年末、2016年末和2017年末的数据,其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23.97亿、73.22亿和69.38亿,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2.05%、49.22%和34.70%。
到2018年上半年结束,宁德时代应收账款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已经高达87.7%。
按照以往行业惯例,电池公司和车企之间通常都采用“3-6-1”的账期模式,即在签订合同后先预付10%~30%的预付款,货到后2~3个月内支付50%~60%的(以银行承兑为主),剩余约10%的作为质保金在交货后12个月内支付,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也都会延后支付。
国家补贴政策退坡,造成一方面补贴金额减少,另一方面审核周期长,导致很多车企资金紧张,又不能及时拿到补贴,所以只能分摊账期,把条压力传导到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所以行业内,拉长账期也就成为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的潜规则。
中小电池公司为了拿到订单,只能向车企妥协签订账期更长的合同,通过延长账期的方式保证市场份额,目前真实的状况是,不少车企已经把账期拖到长则2~3年甚至更长的离谱境地,直至成为坏账、死账,直至把电池公司拖垮倒闭。
血淋漓的事实就摆在眼前,这一长串名单中,沃特玛、猛狮科技、妙盛、智航。
而另一方面,车企又“欺软怕硬”,有关宁德时代甚至开放电池业务的比亚迪等“一电池难求”的一线厂商来说,为了长期维护良好的合作关系,车企肯定是优先给这些电池公司结账。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延长账期成为整个产业链开启恶性发展的魔咒,加速没有规模效应和资本实力的电池公司的淘汰进程。
再以宁德时代为例,财报显示这85.3亿的应收账款中,有超过90%比例的款项账期在1年时间以内。并且从第二季度起,回款已经表现出强劲的势头,二季度回款现金与收入比达到156%,原因应该是国家对新能源车企的补贴开始下发了。通常每年的下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表现要远远好于上半年,所以车企为了能从头部电池公司拿到货,应对市场需求的激增,就不得不“先把帐给结了”。
更何况仅仅是宁德时代手中掌握的现金储备,就有170多亿。
就这样,龙头公司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产业链条上的所有资源也都会向他们靠拢。
但仍旧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日韩电池厂商松下、LG、三星、SKI等强敌早已在一旁磨刀霍霍。可以预见,到2020年新能源补贴最终取消,我国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必将迎来一场恶战。
在这段时间窗口关闭之前,就要储备更多的核心技术,研发更新的制造工艺,整合更多的上游资源,绑定更多的下游车企。
一年多以前,曾毓群给宁德时代员工群发了一封《台风来了,猪真的会飞吗?》的邮件,要求自己那些洋洋自得的员工,警惕政策壁垒放开后的残酷市场环境。
一年过去了,狂风暴雨或许将提前到来。日韩公司已杀进家门以内,纷纷增资扩产;比亚迪也业已开放电池业务,只待新建产量的进一步释放;补贴退坡乃至消失,车企向上游转嫁成本压力必成定局。
生存环境变地愈发恶劣的未来已然到来,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早就已是红海。
下一篇:数据中心对储能电池技术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