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545次 | 2021年12月01日
借助太阳光让电池性能翻倍 浙商大这位硕士学霸是个超级发明家
借助太阳光提升微生物燃料动力锂电池的输出性能,开发出目前国际上该领域输出功率最高、稳定性最好的光电微生物燃料动力锂电池,在国际TOP期刊上持续公布9篇学术论文,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很难想象,这些突出的学术成就来自于一个年仅25岁,戴着眼镜、一脸斯文气的男生——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硕士生梁禹翔。
2010年,梁禹翔本科就读于浙商大环境工程专业,2014年,他成为浙商大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从进校门至今,他一直记得贴在环境学院逸夫楼的一张图,图上讲的是“0.99的365次方”和“1.01的365次方”的差别。“它告诉我:每天只比你努力一点点的人,最后会把你甩得很远,相应的你只要每天比别人多做一点,就会收获数倍于别人的成果。”
微生物燃料动力锂电池,简称MFC,是十几年前新兴的一项能够同时实现污染物降解与产电的技术。相较于会出现严重二次污染的传统电池,以及成本极高的燃料动力锂电池,微生物燃料动力锂电池以无危害的电活性微生物为催化剂,以废水中的有机物为氧化剂,不仅无毒无危害,而且可以同时实现降污产量。尽管拥有众多的优势,但MFC相对较差的输出性能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微生物燃料动力锂电池的性能能不能在我们手里得到提升?”这成了萦绕在梁禹翔心间的一大难题。他所在的课题组(浙江省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重点实验室)在电化学以及生物电化学降解方向具有多年的研究相关相关经验,在导师沈东升、冯华军的指导下,梁禹翔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有人说,科学本身就是伟大的美,具有无穷的魅力。这种魅力,使人衷爱科学,树立献身科学的理想和信念,也会使人甘愿摒弃安逸舒适,专心致志埋头于实验室里的工作。有关梁禹翔来说,研究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给他带来了满满的成就感。“这些年的科研生活,在导师冯华军和沈东升的悉心指导下,我进行了很多实验研究,从发现新现象到严谨分析,再到实际应用,从来没有停止过。”梁禹翔说,他早就记不清查阅了多少篇文献、重复了多少次实验、修改了多少次论文,但一直记得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被接收、第一个专利被授权、第一个项目被验收的时刻。“很多做科研的前辈都称呼这个过程为‘怀孕’,怀胎十月只为它的诞生,痛并快乐着。”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后,梁禹翔终于发现,通过在阳极上构建光催化材料,使MFC能够利用太阳能加速微生物的降解速率,增强电子出现及转移的效率,从而提高MFC性能。
三月二十三日,在浙商大2017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梁禹翔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陈寿灿校长在讲话中说道,梁禹翔成功开发的这种光微生物燃料动力锂电池,同时解决了能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的两大难题,他在环境、电化学及能源领域国际优秀期刊上发表9篇相关成果的TOP论文,总影响因子达45,获得众多国际同行认可。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梁禹翔就读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书记郑苏法表示,浙商大一直坚持立德树人,将科学严谨的办学融入到培养学生的全过程中,激发学生“双创”能力。以该学院为例,全国百支科技团队中,唯一的环境团队,就来自该学院的“小平创新团队”。从大一开始,53名专业老师至少每人带一个创新项目,仅围绕“小平创新团队”就有10支卫星小队。像梁禹翔这样有想法、有能力的学生,学校不但组建了学生科研项目,还供应大量的科研基金支持。此外学校各类奖学金也重要以各类创新创业成果为评价标准,充分鼓励学生去自主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