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1833次 | 2021年11月24日
国内首个铝离子电池或在大亚湾诞生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超级电容器,从研发到投产,博磊达只用了两年时间。这家两年前从深圳来到大亚湾落户的新能源公司,目前年产超级电容器单体60万支,电源模组10万套,电池单体420万支。
博磊达所处的大亚湾临深片区“1+N”创新产业集聚区,紧邻深圳坪山,是深圳东进战略直接辐射受益区,也是大亚湾继建设专家级石化产业后的又一重大发展平台。“鼓励市场前景好、综合效益高、核心竞争力强的成长性新兴产业公司落户大亚湾区,最高给予1000万元扶持。”2016年下半年,大亚湾区公布加快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吸引优质公司落户。
2016年以来,大亚湾积极落实惠州“海绵行动”,仅临深片区就引进项目61宗,其中内资项目49宗,外资项目12宗,其中不乏科达利、博磊达等技术先进、发展前景广阔的优质项目。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优质的产业要素、创新资源正在湾区内加速流动,临海的大亚湾区,特别是“1+N”创新产业集聚区正在成为一片创新创业热土。
南方日报记者王彪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跨界不中转,8条连接路开启同城化交通
2016年五月,随着《深圳市执行东进战略行动方法(2016—2020年)》及相关配套方法的落地,深圳东进大幕拉开。毗邻深圳的大亚湾区也迎来发展新机遇。
产业未动,交通先行。打通两座城市,特别是打通大亚湾等毗邻地区与深圳的交通脉络也就格外关键。“三年拉通三条主动脉”,大亚湾区近3年来,在已贯通的石化大道和去年拉通的近20年未能通车的龙海二路的基础上,继续攻坚克难,拉通龙海一路西段,全力推进龙海三路的建设,加速全面打通大亚湾的“四横”主动脉,全面对标深圳,发力城市提质、产业提升。
目前,在已经建成的道路上,一个覆盖周边区域以“同城化”为目标的公交网络初现雏形。惠州市已有18条与深圳对接的跨界公交线路,其中8条在大亚湾,线路覆盖深圳坪山新区、大鹏新区和龙岗区。跨界公交线路的开通,改善了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条件,有效促进了毗邻行政区域间经济交流往来。
此外,大亚湾区大亚湾汽车客运站开通有至深圳罗湖区的市际客运班车,为市民供应了更加快捷的客运服务,靠近大亚湾区的惠州南站也让轨道交通成为大亚湾与深圳之间另一个快捷通道。
往来穿梭的公交大巴,飞驰如电的高速列车,传来的是大亚湾与深圳两地更加紧密联系的脚步声。交通格局的进一步打开,为优质项目落户大亚湾供应了更加便利的快捷通道。
搭建“1+N”平台,或诞生国内首个下一代商用电池
从深圳特区到上海浦东,从天津滨海新区到揭幕不久的雄安新区,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相关相关经验一再表明,发展政策和政策支撑下的发展平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用途丝毫不逊于区位、交通、资源等“硬件”条件。
2016年五月,深圳市吹响了“深圳东进”的集结号。惠州则将执行“海绵行动”写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以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毗邻深圳的大亚湾区积极响应,提出打造采取“园中园”建设模式的临深片区“1+N”创新产业集聚区。
在大亚湾规划蓝图上,“1”是指新兴产业园区。总面积约146万平方米,产业发展方向包括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已入驻东风本田、日上光电等知名公司。“N”目前包括6个集聚区,有科技创新园区、新型创意园区等。大亚湾区以“1+N”创新产业集聚区为发展载体,积极发展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
铝离子电池的功率密度是传统锂离子电池的15倍,循环寿命是传统锂离子电池的10倍,达到5000次,被称为碱性电池、锂离子电池的更安全替代品。不久前,博磊达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在铝离子电池领域开展合作,成为国内首家集铝离子电池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公司。
新能源的发展方向不止一条,铝离子电池也并不是这家新能源公司唯一的选择,该公司已投产的钛酸锂离子电池可以实现2万次以上的反复充放电,10分钟以内的快速充电。
“在安全性方面,很多电池要经受针刺实验,我们的钛酸锂离子电池则顺利通过了枪击实验。”博磊达设在大亚湾的生产制造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电容器正在成为遍布全国的通信基站建设的重要部件,该公司还与商界大咖董明珠极力看好并入股的银隆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发展前景广阔。
大湾区里的新机遇,36个创新团队会师大亚湾
“大亚湾区位好,到深圳只要10分钟,政府重视,非常适合公司发展。”博磊达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所属的集团总部也正在筹划向大亚湾转移,更多产业链高端要素有望随之向大亚湾汇集。
博磊达之外,同样来自深圳的科达利通过收购惠州市富达金光电有限公司100%股权及资产,投资建设科达利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是“腾笼换鸟”的成功案例;亚洲装饰、装修类上市公司市值最大公司之一的敏华控股,于2005年进驻大亚湾区,目前已投资建设3宗项目,总投资约35.5亿元,仅2016年六月建成投产的高档家具项目就可新增年产值12亿元。
2016年以来,借助区位优势和政策利好,大亚湾积极落实惠州“海绵行动”,临深片区共引进项目61宗,其中内资项目49宗,外资项目12宗,引进科研团队36个,其中从深圳引进的科研团队31个,香港引进的科研团队5个。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正在让“1+N”创新产业集聚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不可多得的高端项目、创新要素的聚集高地。
创新要素的聚集同样纷至沓来,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带着创新团队、前沿技术来到大亚湾一展身手。
从深圳引进的“”孙敬玺博士领衔高速光通讯器件与模块研发团队;从香港引进的香港科技大学弭永利教授领衔高纯度离子液体研发团队,香港科技大学温维佳教授领衔安全长效纳米抗菌材料研发团队,长江学者、香港理工大学陈国华教授领衔的高性能锰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院队……截至目前,大亚湾临深片区引进科研团队26个,其中从深圳引进的科研团队17个,香港引进的科研团队5个。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让大亚湾区整体产业面貌发生着深刻变化。2016年,大亚湾区高新技术公司数量在2015年上升66.7%的基础上再增80%,大亚湾区R&D支出占GDP比重3.47%,上升32%,显著超出同期广东全省平均水平,规上工业公司利润大幅上升111.3%,突破百亿大关,实现126.5亿元,占全市31.4%,2017年一季度在此基础上再上升66.7%。
假如说惠炼二期等石化大项目是大亚湾经济发展的“主力军”,“1+N”创新产业集聚区则是催动新动能的关键平台,而全区36个创新团队则是实现大亚湾区创新发展的“特种”,三者合力下,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大亚湾区产业“蛋糕”越做越大,产业格局也正在实现着日新月异的升级蜕变。
下一篇:华南地区动力锂电池公司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