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599次 | 2021年12月08日
莫怨别人抢跑 国外汽车电池技术正获突破
汽车车用电池的三大难题:体积、重量和成本,最近在国外均有所突破,值得引起我国汽车界的注意。
由于长期以来电池一直没有任何革命性的技术变化,相对产业进展来说,严重滞后。目前国外对汽车电池的大致思路是:尝试所有可行技术,并在各种极端地理环境下进行试验,即使技术不是最完美,也要为大规模量产做准备。
在电池的耐用性方面,丰田汽车今年初在日本举办的技术研讨会上表示:该公司的锂离子车用电池已经进行了成熟而有效的测试。在从零下30度到高温40度环境条件下,丰田从2009年底开始在一百多台辆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上装备了锂离子充电电池,在全球多处地点行驶了一千多万公里,完善了其耐久可靠的锂离子充电电池。这离该公司在2012年前后实现量产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在缩减电池的体积与重量方面,沃尔沃公司在与伦敦帝国大学合作开发该公司的一项专利。该专利的独到之处在其创意思维,即利用碳光纤的导电性,将车体本身(如车顶、备用车胎架等)统统变成一种结构性电容器,用来储存与释放能量。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车用电池的体积(不再要专门的大块头电容器),亦可以减轻汽车整体重量;而其车内人员则在电阻屏蔽用途下安全无虞。
在提高电池寿命和缩短充电时间方面,美国公司A123系统公司除了正在大力开发原有自身车用电池技术之外,还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利用一种细菌的可控属性,来对化学材料进行纳米层面的规范性累积。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电池容量,又能快速充电。该公司还分别在中、日两国进行开发、合作等项目,如与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合作进军日本本土。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在电池的大规模量产上,除了国内比亚迪公司和天津力神电池公司等在大张旗鼓准备之外,国外公司则有强强联合势态。仅量产锂离子电池一项,就有通用汽车和韩国的乐金化学公司的合作、本田汽车和日本汤浅电池公司的合作、道化学公司(密西根州)和韩国的KokamEngineering合作、日产与雷诺将在葡萄牙的合作等。
日产还将和NEC集团合作生产采用锰类正极材料(因为锰类正极材料在充电过量时,结晶衰变情况少、安全性高),为今后的电动汽车“Leaf”做准备。
这些项目都具备年产数十万枚车用电池的生产量力。将于近期实现量产车用锂离子电池的日本电工公司,年产量甚至可达2000吨。
国外公司除了在车用电池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对传统汽柴油内燃机的技术革新工作。今年三月初,加州一家叫TransonicCombustion公司的发明,就轰动一时。这家公司宣布发现了一种对现有汽柴油内燃机进行改造的办法,能大幅度提高做功效率。其技术突破点在于对进入燃烧室之前的汽油进行加热加压,从而实现最大程度上的洁净燃烧,而减少推进汽车所需的燃料数量。该公司在公布会上展示了一种采用此方法发动机的运动型跑车,燃油效率超过了丰田普锐斯混和动力汽车,达到了1升油近27公里的功效。
很显然国外产业界对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纷纷做出了很大努力,才取得上述成就。我国的电动汽车要想领跑国际,也要持续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不能原地踏步,满足于现有成绩。用国外公司的进展作为自己的标杆,方能更明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