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1133次 | 2018年07月31日
动力电池背后的那些设备“功臣”
随着新能源汽车相关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动力电池企业产能扩张步伐正在逐步加快,电池企业提升产品工艺品质的内在驱动力随之加大,从而也带动了锂电设备国产化步伐的加快,锂电设备产业正在迈入黄金发展
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已经出现分化,技术不达标的电池厂正在被陆续淘汰,龙头电池厂的市场份额也在进一步提升,相应地,对锂电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锂电设备企业正在向着“自动化”“智能化”“定制化”的方向发展。
赢合科技:深耕主业整线优势凸显
赢合科技是国内最大的锂电自动化设备提供商之一,其产品线齐全,主要提供锂电设备“整线设备+机器人+软件控制”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据了解,2016年赢合科技积极开展资本运作,通过收购同类企业及新设子公司,其业务也由锂电池生产前端、中端设备延伸至后端电芯化成、检测以及电池pack自动化设备领域。同时,通过结合MES技术、锂电产线视觉控制技术及锂电产线智能机器人,赢合科技打造出了“整线设备+机器人+软件控制”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据统计,赢合科技主要客户包括国轩高科、深圳沃特玛、亿纬锂能、广州鹏辉、中航锂电、骆驼股份、万向A123、钱江锂电、豪鹏、卓能、福斯特、东莞迈科等。且大部分客户已从单机采购转向分段采购或整线采购,客户粘性正在不断提高。
先导智能:前端替代进口站在未来看现在
先导智能锂电设备产品定位高端,是前端设备进口替代的直接受益者。在整条锂电生产线中,前端涂布机、中端的卷绕机等高端设备,因为技术壁垒较高,国产设备过去一直难以替代进口。先导智能深耕前端设备,其核心产品自动卷绕机,性能可比肩日韩同类设备。
作为前端设备的龙头企业,先导智能在“智能化”与“定制化”方面也走在前列。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先导智能朝着智能化、信息化融合的方向发展,为设备智能化、定制化时代的到来提前做好准备。
先导智能董事长王燕清表示,智能制造是锂电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先导智能的项目将为锂电产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
据了解,先导智能的主要客户包括比亚迪、CATL、三星、索尼等国内外一线锂电生产商,且正在积极争取进入特斯拉产业链。在“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市场机遇下,先导智能的产品已远销东南亚、印度、美国、土耳其、韩国等沿线国家和地区。
索英电气:高品质检测设备“把脉”动力电池质量关
索英电气一直致力于电池监测系统的研发,是国内最早专注于节能测试及系统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之一。
据索英电气业务主管易虎介绍,早在2004年,索英电气就与清华大学汽车系合作,为其提供动力电池所需要的检测设备。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索英电气在电池检测系统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优势。
据了解,节能回馈是索英电气的电池检测系统产品的一大亮点。使用电池测试系统85%以上放电电能能回馈电网,节约测试成本。整套检测系统采用独立多通道模块化设计,不仅能提升电池检测系统的准确性、可靠性,减少安装维护成本,同时也为电池测试提供更高的安全监测和高效运行保障。
随着业界对动力电池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索英电气也开始致力于发展“智能化”与“定制化”产品,为客户提供更符合产品使用需求的检测系统。易虎表示,未来索英电气还将结合动力电池生产智能化趋势,研发出更多的集成化、自动化的新产品,帮助电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目前,索英电气已成为泰尔实验室、清华大学、国家电网、南方电网、CATL、北汽新能源、普莱德、桑顿新能源等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的关键测试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
瑞能股份:电池自动化产线助力新能源汽车安全发展
瑞能股份是一家专业设计、研发、生产电池测试系统、BMS测试系统、电池保护板PCBA测试系统、电池组EOL测试系统及电池自动化产线设计与建设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BMS测试系统凭借高精度、多功能、操作简单等产品特色,广泛应用在电动汽车、储能电站BMS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生产过程中的参数校准,验证及测试,并生成完善的测试报告。
据瑞能股份销售总监王国清介绍,瑞能股份自2003年成立至今,已在电池测试领域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型专利技术,经过多年行业积累,在测试领域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目前,瑞能股份除了在电池测试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外,在电池化成分容自动化生产系统及模组、PACK自动化生产系统方面也取得了优异成果,并获得业界的广泛认可。
在新能源领域,瑞能股份已经为欣旺达、ATL、银隆新能源、亿纬锂能、比亚迪、上汽、金龙、长兴县国家动力电池检测实验室、国家电池(新乡)研究院等电池厂、整车厂、实验室以及科研机构提供电池测试解决方案及化成分容设备。稳定的设备性能,得到客户的一致认可和信赖,部分设备最长运行时间超过十年。
在锂电产业“一片大好”的刺激下,2017年动力电池设备企业也迎来了大规模扩产并购潮,但扩张背后应该有赖于在技术和商业模式、综合服务等方面的整体提升。在短时间内“质”“量”无法兼得的情况下,只有发掘自身优势,在某一细分领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上一篇:动力电池提升能量密度的三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