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的国家监管时代到来

钜大LARGE  |  点击量:1018次  |  2018年08月07日  

日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在京组织召开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宣贯会”,就管理办法、溯源规定及综合利用企业要求等重点政策内容做了全面、详实的说明。

今年上半年,我国相继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暂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溯源管理规定》),并于8月1日起正式实施。7月31日,新能源汽车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管理平台”)正式开通,这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了一个快车道,也标志着我国对新能源汽车运行的监测管理,特别是动力电池的监测与管理正式进入了国家监管程序。

据了解,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已经超过210万辆,动力蓄电池的配套量也在逐年攀升。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以及使用年限的增加,动力蓄电池将迎来“报废潮”,预计2020年动力蓄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超过20万吨。大量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也就成了关乎我国环境、资源和安全的关键课题。

“《管理办法》强调落实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制度及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明确汽车生产、电池生产、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及综合利用等企业相关主体的责任与要求。《溯源管理规定》则细化了动力蓄电池全生命周期各阶段主体溯源信息采集和上传要求,构建了溯源管理体系。”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洧在宣贯会上介绍。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巡视员李力补充表示,《溯源管理规定》特别强调了要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加强对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同时,这个管理办法也对蓄电池的设计生产、回收责任、综合利用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目前,产业链的上下游相关企业也在积极部署,按照管理要求,加快构建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并落实溯源管理要求。这些都是为了要做到动力电池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责任可纠”。

为了更好地配合动力蓄电池的溯源管理,7月31日,新能源汽车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管理平台”)正式开通,这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了一个快车道,也标志着我国对新能源汽车运行的监测管理,特别是动力电池的监测与管理正式进入了国家监管程序。从平台的上线运行到政策的正式实施,可以说是从技术上、手段上以及管理程序上规范和完善动力电池的使用、维护、保养以及退役的跟踪与追溯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表示:“今后,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中心将对新能源汽车上运行的每一只电池进行实时动态的跟踪监管与记录,并且产生大量的相关电池的数据。”

李力认为,目前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利用仍然面临四大问题。

首先是回收体系的建立。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全国报废汽车拆解企业有700多家,分布在不同的省市和地区,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也遍布全国各地。但是,动力电池不宜长距离的运输,因此区域性的体系建立非常重要。

其次是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的创新。目前,我国电池在规格、类型和品种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要加快实现在动力蓄电池快速检测、分选重组、残值评估、梯次利用、有价金属高效提取等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上的突破。此外,还需要完善相关标准的立项和研制工作。

第三,各相关主体责任落实以及社会宣传等问题。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涉及产业链多个行业,如何保证各主体规范及时、准确上传动力电池溯源的相关信息十分重要。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私家车,如何鼓励和引导车主把废旧电池放到正规的拆解企业就显得十分关键。

第四,要抓好“管理平台”的运行工作,做好溯源信息系统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为回收利用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李洧表示,下一步,中汽中心将继续按照工信部的工作要求,将工作重心转向保障管理办法、溯源管理规定的贯彻落实,加强对溯源信息比对核查制度,梯次利用电池产品认定及规范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措施的研究;积极配合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示范等工作的展开,并加速推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的研究;继续推动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工作,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