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杉杉与户田的“婚姻”最终以“分手”结局

钜大LARGE  |  点击量:2632次  |  2018年08月08日  

近日,杉杉股份发布公告称,T&I株式会社将其所持有的杉杉户田新材料(以下简称户田)25%的股权转让给杉杉新能源,转让价格为4576.60万元,(户田工业株式会社2010年参股的金额为4000万元)。这标志着杉杉与户田的“婚姻”最终以“分手”结局。

国内企业与外企合资的初衷一般都是希望通过合资,与外方站在统一战线上以便吸取他们的技术。然而很多的案例证明,合资双方并不能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市场换技术”似乎成为了一个伪命题。一般而言,凡是不完美的“婚姻”,都有一个基本规律——过不到一起。杉杉与户田过不到一起,这是最简单的事实。“杉杉与户田分开的主要原因是双方的合作深度不够。”东莞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祥欢坦言双方分道扬镳的原因。

杉杉股份曾在备忘录中描述,户田的职责是提供使用正极材料制造的相关技术及知识产权的实施许可;提供质量管理及质量保证技术、材料评估技术及分析技术;与其他合作方共同参与拟定合资公司的销售计划;材料的共同开发等。

在合资公司中,中方提供市场,外资提供技术似乎成为了约定俗成的规矩,但合资企业真的能够按照这套模式顺利的运作么?

布局联姻

随着政府对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加大,越来越多的新项目不断涌现到锂电行业。但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正负极材料作为锂电池上游的关键材料领域,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近几年,杉杉不但遭受着国内当升科技、巴莫科技等同行的竞争,还必须面对日韩生产企业加速布局中国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前几年,杉杉新材料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客户的质量也不高。”一位在业内多年的知情人士透露。2012年末的会议上,湖南杉杉新材料总经理李智华也不无感言:“杉杉又何曾与几乎可以定位为三流的同行争抢过市场,曾几何时,我本人又哪象今年一样见过何其多的客户尤其以前根本无需去接触做公关的客户。”

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也曾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对杉杉来讲,不上大学靠自学肯定还是不行的,还是要拜师。要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一定要攀高亲,合资是增强竞争力的有力举措。

在锂电行业,上游材料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虽然近几年中国企业在材料生产的技术水平上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是在工艺和品级控制上还存在一定距离。从容量和安全性考虑的国内大中型电芯厂一般购买海外的产品。

杉杉的锂电池材料已经从正极、负极、电解液都有布局,但无论是产量还是技术,在国际上并不突出。随着新能源的时代的来临,“电动汽车”必将大行其道,锂电池及其相关技术必然呈现核裂变的爆发态势。杉杉要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抢占先机,无论在产量还是技术上都必须再上一个台阶。

利用合资提升品牌知名度,就成了杉杉开拓市场的一个突破点。

2010年2月,杉杉股份控股子公司湖南杉杉新材料与户田工业株式会社、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成立合资公司,并将公司更名为湖南杉杉户田新材料有限公司。

户田工业株式会社是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是日本排名第二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商,在全球拥有约5%的市场份额和领先的研发能力。另一股东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是一个跨越了一个半世界,在多方位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拥有全球市场化网络。如果抛开文化认同及磨合的难题,三方这一合作堪称“黄金搭档”。

对于日企积极进入中国的原因,业内人士有着他们的看法。

“中国是智能手机及平板终端的一大生产地,同时也是电动汽车推广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所以韩国及日本的电池厂商加快了在中国进行本地生产的步伐。”惠州TCL金能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保兵补充说,日本国内的市场需求正在不断减少。日本电池厂商的全球份额不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韩国及中国电池厂商的异军突起。所以日企要抢占市场份额。

杉杉户田总经理助理彭世坚曾对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合作主要基于户田工业的技术优势,以及扩大杉杉正极材料的产品品种,并通过这个平台,使自己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不过,华丽的“合资”外衣是否能够赋予杉杉新材料更加出类拔萃的表现呢?

感情不合

与现实中的跨国爱情的结合带来美丽聪明的混血儿不同,合资双方必然把自己的利益摆在首位,对对方则是提防顾忌。同时也要承担企业文化理念不同所带来的分歧。

杉杉集团内部一位知情人士称:“户田虽然教给杉杉如何运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并在研发流程上给予了指导,但是并没有直接将先进的技术引进杉杉。”此外,他并指出,双方在经营理念上也迥异。

同样也是与日本合资的无锡清美通达锂能科技有限公司销售主管盛永来指出,日本企业的作风是非常谨慎的,即便合资他们也不会轻易将先进技术带来的,除非他们先得到了市场。然而,合资双方的争议点容易出现谁先付出的对峙局面。

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内锂电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模仿式创新的确已成为很多企业成长前进的法宝之一,从而也导致了外资在技术方面对于国内企业远而避之唯恐不及。众所周知,日本最先进技术的产品是留在本国,二流的产品出口欧美,最差的产品卖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锂电领域也同样如此。

在锂电行业多年的深圳创明电池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建良谈到,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收购的松下株式会社Energy公司镍氢电池业务,也是松下即将退出市场的落后技术,绝对不可能是公司的核心技术。他并透露,日本知名隔膜厂商UBE(宇部)本打算与国内某企业合资,后因担心技术外泄而放弃合作。

除了在技术层面上的提防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之间的经营理念也难免有差异。

“管理理念、投资理念、用人分歧,只要有决策的地方,不可避免都会出现分歧难以协调。”上述杉杉集团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合资当然也有“合”的一面,作为投资方,双方在追求投资回报上的立场是一致的。但是,在追求投资回报的策略上,要一砖一石的等待长期回报还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赚钱就会存在争议。

据了解,作为典型日本企业作风的户田希望杉杉新材料稳扎稳打,放慢扩产的脚步,而作为国内企业激进特性的杉杉则迫不及待,追求更高更快的增长率。

实际上,从2012年以来,杉杉的增长还是很可观的。财报显示,湖南杉杉户田新材料有限公司201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72,245万元;净利润2,388万元,扭亏为盈。2013年上半年2013年锂电池材料业务实现营收9.75亿元,同比增长28.60%,其中,正极材料实现营收5.61亿元,全年有望达到12亿元。

然而,上述杉杉集团内部人士否认了业绩增长与户田的加入有关。他指出,杉杉与户田的合资,在技术上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但是企业的管理和产品知名度有一些提升;自从2010年合资后,很多大厂开始试样杉杉的产品。

截止发稿前,笔者致电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智华关于户田撤资事件,李智华并未对此事发表任何言论,这是一个无言的结局。

吸取教训

如今,在锂电行业有不少外资的身影。盲目的合资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为时下“用市场换技术”的观念与做法敲响了警钟。

一位在锂电外资企业的高管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表达:“核心技术是我们在国内安身立命的本钱,拱手让给别人,岂不是自寻绝路。”由此,“市场换技术”这一策略先天就存在缺陷。这里没有双赢,只有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

由于没有掌握“造血”能力,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利用外资”,实际上往往是“被外资利用”。

创明副总经理程建良表达了他的担忧,以稀缺市场资源换取二三流的技术得不偿失。我们在与跨国公司的博弈中始终处于不利位置。在技术引进和招商引资过程中,由于不能掌握最新技术的发展态势,不能对引进技术作以客观的评价,往往引进一些即将淘汰的技术。

因此,“市场换技术”即使得到了技术,也绝对不是先进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

2010年11月,珠海银通新能源公司收购了美国锂电池制造商AltairNanotechnologies51%的股份,交易涉及金额4900万美元(约合3.25亿元人民币),这被称为中国电池行业跨国并购第一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珠海银通已搬离总部珠海,企业发展并不乐观,根本没有体现出优势互补的作用。

根据相关研究所(GBIL)统计,目前有多家锂电日企已布局中国,其中进入正极材料环节的有AGC和KurehaCorporation,布局终端锂电池环节的厂商则有松下、索尼、MaxellENAX和TDK。这些厂商进军中国市场并设立了生产子公司。其原因是,中国作为需求地的存在感日益增强,而且这些企业打算以此确保原料的稳定供应。

另外,也有不少材料厂商是为了打入今后有望快速形成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才决定进驻中国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日本企业并没有与中国企业合资,而是独资或由多家日本企业出资成立生产子公司。各公司仍将技术开发中心放在了日本,打算以子公司为生产基地来扩大中国业务。他们看重的是中国的市场,当然不会心甘情愿在中国市场上培育出一个强劲的对手。

依赖外资,无异饮鸩止渴

“即便真的引进技术,如果国内的锂电企业没有形成自主的研发能力,也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惠州TCL金能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保兵阐述他的观点。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