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赣锋锂业拟投84亿建两大新型锂电池生产项目

钜大LARGE  |  点击量:1449次  |  2022年06月11日  

◎赣锋锂业控股子公司江西赣锋锂电科技有限公司拟分别在江西、重庆投资两个新型锂电池项目。


每经记者谢振宇每经实习记者范芊芊每经编辑宋思艰


千亿"锂业巨头"赣锋锂业(002460,SZ)又有大动作了。


八月五日,赣锋锂业通告称,拟以自有资金投资84亿元建设年产15GWh新型锂电池项目。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的背景下,赣锋锂业一直在全力打通锂电池产业链上下游,并以固态电池作为未来动力锂电池板块发展的重点。有投资者认为,此次生产项目建设或许是赣锋锂业固态电池商业化量产的最后一步。


拟投建共年产15GWh新型锂电池项目

过针刺 低温防爆18650 2200mah
符合Exic IIB T4 Gc防爆标准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据披露,赣锋锂业控股子公司江西赣锋锂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赣锋)拟分别在江西、重庆投资两个新型锂电池项目。


其中,江西的项目位于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投资金额为30亿元,项目名为"动力锂电池二期年产5GWh新型电池项目",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型动力锂电池生产厂房、电池研发中心大楼、产品分析检测中心综合大楼等,预计2023年十月全面竣工投产。


重庆的项目位于两江新区龙兴园区,总投资金额54亿元,项目名为"赣锋新型锂电池科技产业园及先进电池研究院项目",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建设10GWh锂电池生产制造基地,以及通过设立先进电池研究院,为各类固态电池的技术更新、产品迭代供应技术支撑,同时和汽车、消费电子等下游客户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发。


有关此次对外投资的目的,赣锋锂业表示,"有利于提升公司锂电池产品的生产规模、市场份额和研发能力,贴近市场更好的服务核心客户,推动公司锂产业链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符合公司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战略。"


布局固态电池产业链

无人船智能锂电池
IP67防水,充放电分口 安全可靠

标称电压:28.8V
标称容量:34.3Ah
电池尺寸:(92.75±0.5)* (211±0.3)* (281±0.3)mm
应用领域:勘探测绘、无人设备

消息一出,股吧内的股民们多数欢呼雀跃,有投资者表示,"新型电池,是固态电池啊!""明摆着固态要扩产了。全产业链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投资者的猜测和解读,源于2017年起赣锋锂业便开始大力布局固态锂电池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应用。2020年年报中,赣锋锂业更是直言,"固态锂电池业务是赣锋锂业动力锂电池业务板块未来发展的重点"。


2017年,赣锋锂业设立了全资子公司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锋锂),其主营业务为固态锂电池核心材料、高比能固态锂电池电芯及模块全套工艺开发,和宁波科学院材料所共建了固体电解质材料工程中心,主导公司固态电池的研发工作,还投资了2.5亿元建设固态锂电池研发中试生产线。


短短四年时间,赣锋锂业在固态电池业务方面颇有成效。2020年年报显示,2019年公司已投资建成了年产亿瓦时级的第一代固态锂电池研发中试生产线。


从产品端来看,浙江锋锂第一代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产品已通过多项第三方安全测试和多家客户送样测试;第二代固态锂电池产品能量密度超过350Wh/kg,循环寿命接近400次;能量密度超过420Wh/kg的金属锂负极的固态电芯已在特殊领域开始应用。


今年四月,赣锋锂业公布通告称,拟在宜春分期投资建设年产7000吨金属锂及锂材项目,新建固态锂电池负极材料等生产线。


七月底,据上海有色网报道,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和赣锋锂业正式签约,双方就固态电池示范运营合作进行洽谈,并签订固态电池E70车型示范推广协议,固态电池商业化应用在即。


为何赣锋锂业要大力布局固态锂电池?差别于现用的液态电解质的锂电池,固态锂电池是使用固体电解质的新一代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被业内人士称为动力锂电池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泰证券在研报中表示,一方面,根据"我国制造2025"规划,至2020年锂电池能量密度要达到300Wh/kg,2025年为400Wh/kg,2030年为500Wh/kg,而根据钜大锂电的说法,液态电池能量密度上限或为350Wh/kg,难以满足能量密度提升的最终要求。


另一方面,传统液态锂电池容易发生电解液泄露、电极短路等现象,且液态锂电池使用金属锂作为负极提升能量密度,容易发生锂枝晶的问题,安全性的问题受到诟病,固态电池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安全性能更好。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