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774次 | 2022年07月01日
石墨烯明明是个"坑" 为什么这些公司还争着往里跳?
一桩倍受锂电行业关注和质疑的石墨烯收购案终于还是以失败告终。
2017年九月五日,华西能源(002630)通告称,鉴于恒力盛泰2017年上半年仅完成营收5311万元,净利润2119万元,和其股东承诺的2017年完成净利润6亿元业绩相去甚远。双方同意恒力盛泰以13.5亿元回购公司所持15%的股权。
2016年十月,华西能源拟以13.5亿元高价收购恒力盛泰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恒力盛泰")15%的股权,一时成为业内关注焦点。让人意外的是,恒力盛泰成立不到一年,却承诺在年内实现5亿元的净利润,并在2017、2018年分别实现6亿和7亿元的净利润。
有关今年上半年业绩未达预期,恒力盛泰表示,由于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科技含量材料,大规模市场开拓尚处于摸索阶段,面对的经营压力十分巨大。同时,下游应用新产品的试制和研发进展缓慢,市场拓展进度不及预期,原有订单延期执行,业绩承诺的完成存在不确定性。
至此,这桩石墨烯领域的"炒作案"终于落下帷幕。事实上,尽管石墨烯电池被业内认为是概念炒作的"坑",但还是有不少公司前赴后继地往里"跳"。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当前来看,石墨烯电池仍是"伪命题"。简单来说,只有石墨烯直接作为正/负极材料应用的主体材料才能称之为石墨烯电池。而目前市面上所谓的石墨烯电池,仅是将石墨烯作为铺助包覆材料,以导电剂形式添加到现有的电池材料中。
截止目前,东旭光电、宝泰隆、佛塑科技、珈伟股份等国内石墨烯概念股厂商相继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业绩报告。高工锂电梳理相关资料注意到,东旭光电石墨烯产品上半年营收55.3万元,宝泰隆石墨烯产品半年仅卖出6.85万,其他厂商更多是仍处于概念阶段,尚未形成收入。
虽然石墨烯电池在锂电领域的盈利前景未明,但是还是有诸多上市公司争相布局。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包括东旭光电、宝泰隆、佛塑科技、珈伟股份、杉杉股份、道氏技术、凯纳股份、南都电源、康得新等都在布局锂电池材料领域的石墨烯电池。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分析认为,石墨烯作为导电剂材料,拥有提高吸液性能、提高电子的传导性能、降低导电剂的添加量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价格较高、生产工艺有待提升等缺陷。加之下游应用尚未完善,导致大部分石墨烯公司/产品仍无法找到稳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点。
公司之所以纷纷下注石墨烯电池,从原因来看:
一是,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机会点。在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不高、动力锂电池能量密度遭遇提升瓶颈背景下,石墨烯材料和正/负极电池材料混合,可以有效提升电池容量,实现快速充电,提高一致性和寿命,因此被认为是动力锂电池公司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的制胜点。
二是,布局新概念更获资本青睐。石墨烯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强的先进纳米材料,其市场的应用前景、可解决的难题,以及预期出现的效益,都让资本市场对其概念十分渴望以致大肆追捧。甚至出现过度炒作的爆热现象,让部分概念股公司市盈率居高不下。
三是,战略转型要。虽然传统业务仍旧保持稳定上升,但是毛利率已几乎触底,因此部分公司亟需寻找新的利润上升点,谋求公司未来新的战略转型。
GGII表示,采用石墨烯包覆技术后,锂电池材料性能可以改善,比如提高材料导电性,提升电池循环性能、功率性能,容量也可以提升一点(非常少,可以忽略),但最终想要提升能量密度是不能指望导电剂的,关键点还在正负极活性材料上。
值得注意的是,动力锂电池的性能不仅和材料有关,和结构、电池管理、充电桩的配置等都有关系。只有相关联的部件都解决,才能保证动力锂电池整体性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