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1446次 | 2022年07月04日
利润暴跌83% 市值蒸发700亿 比亚迪为什么突然掉下神坛?
比亚迪一季度利润暴跌83%
四月二十七日,比亚迪公布了一季度业绩:净利润为1.02亿元,同比下降83%;扣非后净利润为亏损3.29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4.46亿元。
一季度的利润居然只有1亿,要了解,国家一季度光是补贴就给了6个亿。也就是说假如国家补贴完全退坡,比亚迪居然是季度爆亏5个亿。
花无百日红,人无百事顺。没有谁能够永远高枕无忧,稳坐!即使如比亚迪这般庞大的汽车巨头,在严格的新能车退坡政策之下,都无法独善其身。
当国家的退坡令突然来袭,而且比想象中更加迅猛时,所有人却突然发现:新能源车公司,无论是巨头,还是小公司,居然都在群体性裸泳。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成也萧何败萧何
短短三年时间,是谁将新能车推下了神坛?国家的退坡政策,无疑是最大的推手。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新能车的兴衰,可谓是完全系于补贴政策。
自2013年起,我国新能车就开始进入了快车道:短短四年之内,年销量从1.76万辆一直攀升至77.7万辆,暴增60倍。
在2015-2017年三年间,我国的新能车销售量持续保持前列。
按照政府的目标,到2020年,要实现累计推广500万的目标。也就是说,光财政补贴这一项,在"十三五"的五年中,支出将要高达3900亿!
而在巨额补贴的诱惑下,许多不具备资质的车企,也相继加入了新能车大军,而这无疑会加速市场的饱和。更令人发指的是,有些车企,开始铤而走险,骗取国家补贴。在2016年,四部委对全行业的93家公司骗补情况进行排查。
不查不了解,一查吓一跳:93家公司,骗取补贴的居然高达72家:这几乎是群体式骗补!骗补车辆总计达到76374辆,涉及金额共92.707亿元。也就是平均一辆车,公司骗补高达12万!
于是暴风骤雨般的退坡终于落地,新能车行业的高速上升,也就此按下了暂停键。2017年双积分政策出台;而今二月份的退坡新政,堪称是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新政设置了补贴过渡期,六月十一日为过渡期最后截止期限。
而在新能车退坡之后,车企巨头的补助,呈现断崖式下降态势。拿比亚迪为例,2015年、2016年分别收到政府补助5.81亿元和7.11亿元,但在2017年上半年,补助仅只可怜的800万元!
浮出水面的,只有比亚迪吗?水下还有多少?
北汽新能源:盛况之下的隐忧
北汽新能源EC系列曾以月销15,719辆的成绩刷新了单一新能源车型月销量纪录,2017年北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达到104,520辆,豪取全球新能源车企销量亚军,并且同比增速高达125.16%,位列2017全球新能源品牌TOP20第一。
假如只算纯电动汽车,北汽则是2017年全球纯电动汽车企销量冠军,甚至超过TSLA。北汽新能源2015年净利润亏损1.84亿元,2016年净利润为1.08亿元。
根据年报显示,北汽新能源2017应收国家补贴资金27.71亿元,应收地方补贴资金21.88亿元,合计49.59亿元。
数十亿的补贴,几近占到了2017年北汽新能源的半壁江山,2017年北汽新能源的财务状况尚未披露,不过可以预见,应该在盈亏平衡点附近,或者盈利不多,但是考虑到49亿元的巨额补贴,相有关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对补贴的依赖度恐怕更强。
蔚来2018:51亿元?
此前,网上爆料,2018年蔚来汽车收入预计为114亿元,预测称今年亏损达51亿元,并且直到2020年才开始盈利。
蔚来旗下车型支持换电服务,以ES8为例,假如采用电池租用方法则整车售价减少10万元,电池租赁费用月付1,280元。电池销售、租赁业务和会员服务,今年收入将达到16亿元。
作为起步不久的新车企,渠道网络建设、品牌推广以及前期投资的资金所需巨大,尽管蔚来预计收入过百亿,但尚不足以支撑其盈利,预计今年亏损达51亿元。
TSLA2017:20亿美元
TSLA公司2017年净亏损额从2016年的6.749亿美元扩大至19.6亿美元(合16亿欧元),尽管同期营收近118亿美元大幅上升了68%。
作为最便宜的TSLA,MODEL3预订量现已经超过37万辆,要了解这可是预售两年后的产品,为保证能按时供货,TSLA官方甚至不得不砍掉一部分重复的订单。尽管TSLA的销售一直异常火爆,但从TSLA成立至今,都没有实现过真正盈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传统车厂和新势力,谁更加有优势?
目前初创的电动汽车公司,关键系统90%以上都是供应商直接供应的,从电机、电池、到动力总成机械连接件,到主动悬架、ESP,再到ADAS辅助驾驶系统,基本上从硬件到软件都被供应商所控制。
这本身就是致命的。
小编走访过几家拿到牌照的初创汽车公司,无一例外都在搞三电,把这个看得无比重要,当然这也是政府倒逼的结果,因为政府考评的时候,更看重这个。
但实际情况是,自己建个电池pack线,所有的东西全部采购,然后工人组装一下,就算有电池生产量力了?电机不会造,直接采购装配到车上,电控找个供应商,针对自己的车型修改修改,然后就成了。
除此之外,所有的标准都互相抄袭,所有的设计都外包。为了开发赶时间,发通告,拉融资,拼命往前赶,不考虑设计成熟度,做几套手工样件,上通告,拍照片,PS,开公布会,拉投资,基本上是这个节奏吧?
三电这么勉强,其他就更不用说了。设计依赖外包,制造就找代厂,对材料工艺制造性能等等都没有技术积累,车身结构、性能指标看一下友商,抄一抄、改一改,优化一下基本搞定。
一辆完全依靠供应商来供应所有关键系统(硬件和软件)的汽车,其质量完全由不得你,而是要看供应商的意愿,看他们愿不愿意配合你。而供应商愿不愿意配合你只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你的销量。
举个栗子,大部分人都了解,发动机硬件稍微小改动,软件就必须重新验证算法、重新标定。我见过国内销量不大的自主品牌采购发动机控制软件,人家根本不测试标定,直接把其他主机厂的软件拿给你用,结果发动机扭矩精度一塌糊涂,和变速器的匹配好得了吗?
而传统车企虽然目前混动和纯电依靠供应商的程度也很高、销量也不大,但他们有传统燃油车业务支撑和摊销,这是一个隐形的、巨大的优势,比如比亚迪。
再举个栗子,欧洲汽车大厂,电动汽车电机和ADAS系统可能用的是BOSCH的,虽然销量不大,但是有传统车业务做补充啊,因为他们的发动机控制器、ESP,和燃油车上的ADAS也是博世的啊,不看僧面看佛面,当这种合作已经上升到整体产品线的层面的时候,且销量可以达到几十上百万辆的时候,供应商当然会把你当爷了。
国内一线传统车厂凭借几十万上百万的规模,已经可以在国际供应商面前抬头挺胸了,新势力差了几个身段?
至于以后的趋势,目前国际的大方向是做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因为电动汽车现在确实不盈利,连传统主机厂都要联合起来开发降低成本,还要靠传统业务倒贴钱。
目前新势力还没有布局这么深远吧?他们该操心的是先活过第一轮、有产品上市有订单交付就算成功。
不了解嘲笑比亚迪暴跌83%的底气是哪里来的,是什么人这么有底气。就算比亚迪也活不下去,那它一定是最后一个死的。
Tesla是目前在核心自主化上走得最远的,不但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也经过了10年技术积累,还能卖得出情怀,仍然是亏钱的,其他的新势力,差了不止十条街。
所以假如说谁有优势,目前来看以及未来十年,不是看谁能忽悠来钱就行,样车出来了、公布会开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造汽车这件事上,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本身就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