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磷酸铁锂电池仍然是市场正道

钜大LARGE  |  点击量:675次  |  2022年07月21日  

4G时代到来下的鼓噪,新能源汽车正在开启一个新的"出行革命"。锂电池产业链经历了前几年的"大跃进"后,今年以来正受到资本和应用市场的空前关注。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正极材料公司200余家,其中上规模的近30家。但是,在这些还在拼命奔跑的公司中,能够量产并有能力供应市场的公司不到20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相关公司已感受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带来的压力。一场正极材料的产品价格战已打得如火如荼,业界的不断整合正在加剧,一批公司要关门歇业,而市场的集中度将会越来越高,有品牌,有品质,有品德的公司才能继续服务这个产业。


作为天津斯特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特兰")总经理的段镇忠,对现在的市场格局心里有十足的把握。"我们不恐惧价格战,但是,我们的公司在正极材料上一定是做高品质的高端产品。我们现在已经研发成功了耐低温的材料,已经开始中试,不久就会投入到市场。在正极材料产业,斯特兰要干的事情就是引领最先进的科技。"段镇忠说。


磷酸铁锂面对三大质疑


我国电池网-我国电池杂志记者开门见山地问:在我国市场上,磷酸铁锂电池占了动力锂电池市场的80%左右的份额。一股独大的局面现在正在改变,钴酸锂、三元材料在不断的扩大市场份额。有行业人士就这样认为,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一致性和温度适应性上存在问题,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过针刺 低温防爆18650 2200mah
符合Exic IIB T4 Gc防爆标准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段镇忠说,我是做磷酸铁锂电池的,就我看来,这一技术路线还没有什么问题。


"假如从单体电池18650来说,TSLA使用的镍钴铝电池能够做到3000mAh,而磷酸铁锂只能够做到1500mAh,看起来是高了一倍多。但是,因为从安全性的考虑,电池成组以后,TSLA85kWh,电池重量是800多公斤,这样算下来每公斤也就是不到110瓦时。比亚迪单体电池每公斤容量在120到130瓦时之间,成组以后容量在95到100瓦时之间,这就表现出来,TSLA使用的电池能量密度高到哪里去?在电池成组之后镍钴铝没有想象的在能量密度上优势那么大。"段镇忠说,"业界说磷酸铁锂成组后能量密度有所下降,这是电池的问题,也许这一说法要纠正。电池在单体情况下能量密度很好,循环使用次数也很高,为何成组后就不行了呢?这是电池管理系统的问题。假如把许多电池放到一起进行串联充电,一定是充电电压超过了电池的耐受电压,造成了能量密度的下降。"


就耐低温的问题,段镇忠认为,任何电池材料都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镍钴铝材料在零下20度,也不过能释放80%的能量,磷酸铁锂在70%到75%之间。就凭这百分之五的差别,就能轻易下结论说镍钴铝的正极材料好,磷酸铁锂的就不行吗?现在TSLA卖到北欧的汽车也出现了在低温下故障频出的状况,也就是说,现在锂电池不论什么正极材料,耐低温都是一个考验。低温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不是某一个材料的问题。"磷酸铁锂在低温下运行是不太好,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个短板会逐步补齐。"段镇忠说。


段镇忠认为,现在普遍市场上"逻辑推导出现了偏差",不是综合去看待一个材料的"正负能量",而是为了打压某一个技术,都是在放大说这个技术存在的缺点,片面夸大另外一个技术的完美。"什么技术都存在优缺点,锂电池技术现在远没有达到技术固定的阶段,还处在实验探索期。"段镇忠认为。


我国在正极材料上走了不少弯路

无人船智能锂电池
IP67防水,充放电分口 安全可靠

标称电压:28.8V
标称容量:34.3Ah
电池尺寸:(92.75±0.5)* (211±0.3)* (281±0.3)mm
应用领域:勘探测绘、无人设备

我国在正极材料的使用和应用上是走过弯路的。段镇忠提起我国正极材料的成长史,就会回忆起许多让人伤心的事情来。


"在我国锂电池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走过了不少弯路,选择磷酸铁锂不是无缘无故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时候,我们国家一上来就是使用钴酸锂做动力锂电池,但是,炸的很厉害。由于技术问题,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问题。后来又出现了以中信国安盟固利为代表的锰酸锂电池技术,但是这种技术的致命弱点是寿命差,循环利用率太低。我们国家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推出的新能源汽车,有90%以上是使用锰酸锂制造的。现在这批汽车已经不能使用了。后来,磷酸铁锂被引进我国,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的新能源汽车基本上是使用的这种正极材料的电池。到现在为止,这样的电池仍然是主流,占据了动力锂电池市场80%的份额。"段镇忠对我国电池杂志-我国电池网说,"我国选择磷酸铁锂是付出了很多代价的,首先是有那么多钱投在了其他正极材料,造成了很大浪费,另外就是走了很多弯路。现在我们国家跑的几万辆纯电动汽车,磷酸铁锂占了大多数。"


虽然磷酸铁锂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段镇忠认为,现在市场选择磷酸铁锂是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价格战来临,我们专注于品质


由于我们国家在几年前上马了不少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公司,使得整个行业产量过剩。为了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价格战无疑是我国当下任何行业都经历的商业必然。磷酸铁锂也从原来的十七、八万/吨,下降到现在的最低六、七万元/吨。那么,磷酸铁锂的价格是不是会出现阶梯式降价?


有关"价格战",段镇忠有着自己的判断。


"我们国家不论什么产业都处于价格战的状态,这也是一些新进入的公司或者是一些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的公司,在使用的一个市场。价格战是个双刃剑,当价格接连跳水的时候,众多公司都在赔本赚吆喝的时候,就会使许多公司开始不重视品质,也就是产品上能量密度就上不去。但是我相信,市场最终属于强者,那些能够笑到最后的公司,都是市场的中坚力量。"段镇忠说。


在正极材料生产中,每吨原材料购买要三万多元,制造成本要两万多元,再加上税金等成本要六万多元,那么,要是以七万元左右甚至更低的价格出售,就是在赔本赚吆喝。


段镇忠举例说,加拿大的正极材料生产公司佛斯泰克人家就是不降价,还在卖十七八万/吨,为何?就是靠品质。所以,有好的品质,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品质没了,什么都没了!


段镇忠强调,斯特兰为提高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产品性能专门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原材料的采购;生产设备的保证;质量体系的严格执行。据介绍,斯特兰选用的是全球优秀磷酸二氢铵、草酸亚铁等材料供应商供应的高品质原材料,纯度控制在3个9以上(99.9%),金属杂质离子含量控制在100ppm以下,最大程度的保证产品纯度和高稳定的性能。


段镇忠表示,斯特兰在产品质量控制上的要求近乎苛刻。他说,在原材料加工处理过程中,重点生产环节均采用先进的全自动加工设备,并运用公司自身技术对重点设备关键部位进行优化改造,从而满足了材料持续化、一致性的生产要求,提高了生产效率,消除了产品批次间品质不稳定的现象;同时有关有可能引入金属杂质的研磨和粉碎设备,进行陶瓷内衬处理,防止二次金属污染;为确保磁性金属杂质控制在100ppm以下,斯特兰特意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磁性物质(金属铁)的控制,从而保证了其生产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低自放电率。


我国未来动力锂电池市场将会放量


随着动力锂电池市场需求的不断新增,斯特兰今年保持30%的上升没有什么问题。2013年度,斯特兰销量在1000吨左右,今年将保持在1300吨左右。这都是因为动力锂电池市场需求增大带来的上升。


通讯储能市场今年一定会有大的上升,因为,随着4G时代的到来,我国通信公司要在基站建设上投下巨资,通讯基站的储能将会带动锂电池的发展。


另据市场分析,纯电动汽车将会有腾飞的势头。以整车公司为例,北汽集团宣布今年要生产2万辆纯电动汽车,比亚迪也要达到这个产量,还有其他公司,都在纯电动客车和乘用车上加大生产力度。另外,我国已确立了近百个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群),每个城市都制定了适合自己的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规划,以杭州为例,就确立了以公共交通大巴和出租车还有私人租车作为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逐步在乘用车领域渗透,随着市场使用便利性的形成,渐渐让纯电动汽车私人购买也形成气候。


2013年,我国电动自行车出口将近300万辆,也形成了锂电电动汽车逐步在扩大市场份额的趋势。还有就是其他动力锂电池,也在逐步成熟和放量,比如,在混合动力车上,锂电池开始替代镍氢电池。


这样的市场需求传导到锂电池材料上,就形成一个持续的正上升态势,而且这样的放量会持续很多年。


段镇忠认为,作为一家技术领先的正极材料生产商,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就是要不断推出适应客户发展需求的新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日前,世界化工巨头、德国巴斯夫取得了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的全球生产权和销售权,正式进军全球正极材料市场。对此,段镇忠的看法耐人寻味:"这将有利于推动磷酸铁锂电池材料技术发展,对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这也肯定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发展前景。站在公司的角度,全球市场份额受到了新的威胁,压力还是有的。但我们会更专注于自身领域,做精做强!"


段镇忠特别介绍了斯特兰最新研发项目——磷酸铁锰锂技术的进展情况,"目前耐低温的磷酸铁锂电池已进入了中试阶段。"据介绍,这种新型正极材料的电极电压为4.1V,远高于目前磷酸铁锂的3.4V,假如磷酸铁锰锂的实际容量发挥到和磷酸铁锂相同的程度,其能量密度将比磷酸铁锂提高35%。


斯特兰,一家用品牌、品质、品德影响整个行业的公司,在市场聒噪的当下,更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