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291次 | 2023年10月12日
这些锂电公司为何和资本"几度论嫁"?
当前资本无疑是撬动锂电行业的重要杠杆。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锂电行业发生的资本兼并购案例超过48起。
通过梳理参和兼并购的上市公司发现,涉及的行业包括汽车零部件、钢铁、煤炭、消防、家电等不同领域。其共同点是,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这些身处传统制造领域的公司明显感受到危机,主营业务下降、业绩利润萎缩,寻找新的上升点成为当务之急。
这些上市公司的意图显而易见,通过兼并购进入锂电领域,搭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快车道。其中,有的转型意志坚定,锂电产业链战略布局也清晰准确,而有的则仅仅抱着玩票的心态,琢磨着搭上新能源概念"圈钱圈地"。
从被收购的锂电公司来看,有的是公司的战略选择,有的则是被逼无奈之举。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通过引入资本,锂电公司可以扩建产线、提升产量,在大规模需求启动前尽早做好市场的卡位战。但需注意的是,资本同时也是"毒药",处理不好的内部分歧可能导致锂电公司追逐短时间利益,创始人权利被夺,偏离最初的发展方向。
高工锂电网梳理发现,在众多的锂电"标的"中,有一类尤其值得关注。它们和资本几度"纠缠",借助资本大力发展或借壳上市之路比较"曲折",估值大多暴涨偶尔也会下跌。锂电行业之所以屡次出现这种和资本"几度论嫁"现象,不仅和收购双方的战略布局、谈判条件等有关系,同时也和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有深刻关联。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毫无疑问,沃特玛当属锂电行业和资本论嫁次数最多的一家动力锂电池公司。最初由宝塔实业原定计划发行股份购买其100%股权,但在短暂停牌后公布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通告;紧接着,原本就拥有沃特玛11.11%股权的长远集团,决定收购沃特玛剩余88.89%股权,但也在三个多月后依旧以失败告终。
最后,沃特玛竟以52亿的高价被坚瑞消防收购,如今一方面募集资金扩张产量,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创新联盟,在全国各地政府支持下,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
事实上,能够像沃特玛相同和资本反复"磨合"的锂电公司,一般都属于在锂电行业表现还不错的公司。正是因为这些锂电公司有足够谈判的资本,加之行业正处于风口之上,所以才会出现和资本"纠缠"现象。除沃特玛以外,动力锂电池公司比克动力及德朗能、设备领军公司吉阳、BMS领军公司亿能电子、新能源车企众泰汽车等都是如此。
这些锂电公司和资本"几度论嫁"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背后原因有什么共性和特殊性?如今发展状况又如何?且看下文:
比克动力
今年二月,长信科技向比克动力锂电池增资8亿元,占比克动力10%股权。四月,长信科技在2015年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理论上在八月三十日这个节点后,将启动重组比克动力的计划,预计将以"股份+现金"的支付方式收购比克动力电芯、电池PACK相关资产,目标是2016年实现业绩并表。
八月二十九日,力合股份通告显示,下属全资子公司珠海铧盈投资有限公司拟出资3亿元,参和比克动力锂电池公司的增资,增资完成后公司将持有比克动力3.33%的股权。由此看来,比克动力在八月三十日前进行了增资扩股,但对象却并不是长信科技。力合股份的这则参股公司,也意味着长信科技的重组比克动力的计划已经落空。
再看比克动力的估值,当长信科技增资时,按照8亿元占10%股权推算,公司估值80亿元;仅过了6个月后,按照3亿元占3.33%股权推算,公司估值90亿元,涨幅12.61%。
资料显示,比克动力在动力锂电池领域重要致力于18650三元材料锂电池的研发生产,专注于动力电芯、模组、PACK和整包技术。公司除了供应全方位的电源解决方法外,重点布局新能源乘用车。
目前,比克动力已和国内各大新能源汽车厂商(包括华创、宇通、一汽、宝马、东风、奇瑞、华晨、大众、长城、吉利等)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比克动力总裁张树全在2016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成果展上对外透露,比克电池将加大对动力锂电池的投入,2016年年底产量可达6GWh。
德朗能
2015年十二月十八日,佛塑科技公布的一份有关筹划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停牌的通告显示,佛塑科技计划投资3.5亿元收购德朗能动力35%的股权。据佛塑科技于今年六月十七日披露的通告显示,由于公司和合作方在《合作框架协议》有效期内未能就约定事项达成一致并签署正式法律文件,《合作框架协议》于2016年六月十八日到期自动终止。为此,公司决定终止筹划此次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
2016年八月十二日,据美都能源披露的通告显示,子公司美都墨烯和其余4家公司签订《股权收购意向协议书》,美都墨烯计划和相关方共同出资1亿元成立美都动力锂电池合伙公司(有限合伙)(暂定名,下称"美都动力"),美都动力拟以不超过3.968亿元现金收购时空动力、上海霞易合计持有的德朗能动力49.6%的股权。
按照佛塑科技当时披露的方法来计算,德朗能动力100%股权对应的价格为10亿元;而根据美都能源近期披露的通告来计算,德朗能动力100%股权对应的价格则为8亿元。不难看出,不到一年时间,德朗能动力100%股权的估值便下降了2亿元。
从监管层向美都能源下发的问询函不难看出,德朗能100%股权估值下降或许要归因为其近年来疲弱的经营能力。德朗能2015年度实现净利润130万元,2016年1-六月实现净利润854万元,标的资产近两年盈利水平较低。
美都能源于八月十七日回复交易所问询函称,德朗能动力2015年、2016年1-六月盈利水平较低,是由于其重要产品处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部分业务处于亏损状态导致。业内分析认为,德朗能主营业务是三元动力锂电池,业务会受到国家政策调整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十月最新消息显示,德朗能动力将和创达公司共同成立山东德朗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分两期投资10亿元,一期建设日产20万支18650圆柱锂离子动力锂电池国出现产线一条;二期拟建设日产70万支18650锂离子动力锂电池进口生产线两条。
吉阳
早在2014年十二月智云股份宣布收购吉阳51%股权时,所需资金为5028万元左右,意味着当时吉阳整体估值约1亿元。2016年四月,智云股份公布《股权转让意向书》,根据约定,股权转让方拟将所持有的吉阳全部55.9953%股权转让给国科投资。股权转让完成后,国科投资将合计持有深圳吉阳70.3101%股权。此时吉阳整体估值约2亿元。
一年多的时间,吉阳的估值上升一倍,一方面得益于201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动力锂电池扩产潮一波接着一波,锂电设备公司业绩实现大幅攀升,同时估值也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吉阳自被智云股份收购以来,在产品研发及质量管理上有较大提升,同时业绩上升速度也加快。
至于大股东易主原因,吉阳总经理阳如坤在接受高工锂电网采访时透露,智云股份选择转让吉阳股份,是基于集中优势做好自身擅长业务的一种考虑,也是对资金投入能力的一种考量。如今吉阳大股东为国科投资,这是一家属于科学院的投资机构,有关产业的理解很深,对技术的把控很到位,同时资金实力非常强大,和吉阳各方面很契合。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吉阳和智云股份就从此分道扬镳,我们仍然会保持强强联合的战略合作关系。智云将重要集中在锂电池生产线,基于汽车需求的PACK装备,电池包制造整体解决方面和吉阳紧密合作。
亿能电子
最初曙光股份以127.18万元出资额获得亿能电子2.901%的股权。2015年六月,曙光股份就和惠州亿能电子的部分股东签署了资产购买交易协议,将采用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购买亿能电子上述股东所持70.423%的股权。
然而,2016年十月二十日,曙光股份持续公布了两则通告,宣布终止了对亿能电子的股权收购,并且还将出售手中持有的亿能电子2.901%的股权。曙光股份表示,将以2321.035万元价格将手中持有的亿能电子股份转让给中煤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曙光股份收购亿能电子70.423%股权计划落空,原因则比较简单:亿能电子的各位大股东认为发行审核的时间跨度较久,亿能电子的价值被低估,不接受本次交易中标的资产的交易价格,交易由此终止。对此,亿能电子相关股东将向曙光股份支付赔偿21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新接盘者中煤机械集团不仅只是收购曙光股份手中持有亿能电子的股权,同时还计划通过多种方式取得亿能电子的控股权。
众泰汽车
金马股份三月二十七日公布的重组通告显示,拟发行17.6亿股股份及支付现金20亿收购众泰汽车100%股权(交易价格116亿)。
在七月五日,金马股份又公布通告称,由于目前证券市场环境、政策等客观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各方要对本次交易方法进行进一步分析论证。鉴于分析论证工作正在进行过程中,公司特向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申请中止审查公司的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事项。
十月十日晚间,金马股份再次抛出新的重大资产重组方法,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众泰汽车的全部股权,同时向包括铁牛集团在内的不超过10名特定对象增发配套募资不超过20亿元。
三月公布的原重组方法中,众泰汽车第一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金浙勇,持有众泰汽车44.69%的股份。但金浙勇正是金马股份实际控制人应建仁的侄子,二者存在亲属关系。因此,金浙勇和铁牛集团是否存在关联关系、众泰汽车是否触发借壳上市等问题,都受到了证监会的关注。
和前次方法比较,本次新方法中众泰汽车整体估值并未改变,但在配套资金募集、发行对象上等方面做出重要调整。其中,众泰汽车近期的股权结构变化,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铁牛集团在本次交易前"突击"入主众泰汽车,更是新方法中的亮点。
交易完成后,铁牛集团将直接持有上市公司38.78%的股份,加上通过金马集团间接持有的5.15%上市公司股份,应建仁、徐美儿夫妇将通过铁牛集团间接控制上市公司43.93%的股份,仍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而金浙勇将不会持有上市公司股份。众泰汽车股权变动,进一步有效规避了此前市场提出的"借壳上市"等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