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485次 | 2022年07月26日
政策"组合拳"能否重构电池产业生态圈?
2017年一月十二日,中汽协在信息公布会上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共生产51.7万辆,销售50.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上升51.7%和53%。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1.7万辆和40.9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上升63.9%和65.1%。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拉动电池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国家大力支持的重要产业之一。
2016年以来,我国电池产业链开始进入一个发展的"快时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加快,动力锂电池产量的上升速度在加快,政策密集的鼓点也在加快。我国动力锂电池市场风起云涌,经历了2015年的"疯狂扩张",2016年的"纠结发展",现在已经开启2017年的"加速洗牌"模式。
政策密集出台的背后
在2017年一月14-十五日举办的"我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7)"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解振华在演讲中着重介绍了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巴黎协定》。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和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我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公布的《我国工业发展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要兑现有关《巴黎协定》的承诺,压力可想而知。
此外,我国电池公司产量散乱,竞争力不强,电池公司的内生竞争力亟需提高。电池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国家政策加以引导和规范。在行业政策密集出台和日益严格的背后,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和能源战略的考量。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狼"要来了
2016年十二月三十日出台的新能源汽车新的补贴政策,其调整幅度之大也是相当惊人。然而,补贴退坡只是政策调整中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它对产品的性能、对整个产品的监管,尤其是对这个产品交付运营的监管更加严格了。"国轩高科总裁方建华说。
新版动力锂电池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对电池的技术、产量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引起电池公司的担忧。我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工作部副主任王成表示,规范条件对电池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优势电池公司初步显现,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仍是近期应用的主流。他还表示,通过补贴政策的大幅调整,在综合政策的驱动下,新能源车型将更加丰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车企、电池公司要重视细分市场。
为何要严格要求新能源汽车和电池公司?因为"狼"要来了。我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2017年一月十四日在百人会论坛上说:"可以预计,政府补贴淡出之时,就是外资和合资品牌大举进入我国市场之日。"电池我国网认为,当前国内公司之间的竞争只是一场序幕,国际化竞争来临之时才是真正的考验,到那时,"狼"真的要来了,未雨绸缪,在竞争对手入场之前,练好"肌肉"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政策出台加速电池行业洗牌
2017年一月十四日,国家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我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7)"上表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用国产动力锂电池高端产量不足、低端产量过剩,国家提高准入门槛,严防低水平重复建设。根据重要电池生产公司产量投放规划,预计2017年三元的产量达到28.8GWh(自主厂三元产量20Gwh,实际产量有可能小于20GWh),鉴于政策波动或导致部分电芯厂商投产减速,实际电池产量有可能小于预测值。据业内人士预测,2017年、2018年三元需求分别为12GWh和21GWh。
一位业内人士向电池我国网表示,结构性过剩在2016年就已经显现,2017年会继续加深,而高端产量却仍然不足。业内机构曾做过统计,2017年国内一线电芯厂CATL、比亚迪的有效电池产量3.5GWh,一线合资电芯有效产量4GWh,相有关9-12GWh的需求,一线电池厂的产量明显不足。
电池我国网认为,产量的结构性过剩是一个严重问题,电池生产公司对国家政策理解不准、大势方向观察不明,会造成重复性低端化生产,从而导致"高端产量跟不上,低端产量无处用"的问题,资源被严重浪费。市场的自行调节具有滞后性、盲目性等弊端,国家的政策这只"有形的手"正好弥补市场调节之不足。从国家的政策动向来看,国家对电池行业的调整就是要鼓励技术进步,扶优扶强,净化产业发展环境,技术落后、产量低下的电池生产公司生存会更加艰难,产业升级的大潮正席卷而来。
政策"指挥棒"的"功"和"罪"
国家政策的规范和引导对电池产业来说不可或缺。然而,政策的"指挥棒"无法同时指向多条道路,有扶持,也必有冷落。比如新的补贴政策在技术方面对电池能量密度的要求对磷酸铁锂电池就不太有利。那么,随着政策的增多和细化,电池技术路线的发展是否会受到政策干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业内的共识是,电池的各种技术路线仍在探索之中,哪种技术更好尚无定论。非快充类客车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在115Wh/kg以上,补贴系数就是1.2,大电池、软包锂电池更容易实现这个目标,公司会转向生产三元电池,其他电池技术路线的探索就可能被扼杀掉。假如没有大电池的生产相关相关经验或不具备这种能力,公司就盲目追求高补贴系数,改变技术路线,这无疑会新增产品的安全风险,其产品品质也无法保证。
凡事必有两面性,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不能期待完美的政策,完美的政策也并不存在,只有在电池行业发展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电池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政策"组合拳"能否重构产业生态圈?
电池产业及其上下游行业中的每个公司都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们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电池生产公司不能闭门造车,要考虑下游新能源车企的实际需求;电池污染问题的解决不能单靠电池生产公司,整车销售公司也要建立回收渠道;在电池设计之初,要考虑其拆卸的方便程度等,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圈"。
近年来,电池上游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电解液等原材料轮番涨价,除了电池生产公司的正常需求拉动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投机炒作,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就是"资本绑架了实业,投机代替了投资"。上游材料疯长,电池生产公司的成本就上升,电池产品的价格也很难降低。
相比传统燃油车,纯电动汽车在路上行驶所耗电量成本要低得多,而上游动力锂电池生产公司在研发上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整车公司、电池公司在产业链条上的利益分配是否要重新划分......这就要国家通过政策建立一个规范的、健康的实业环境,让电池产业上下游协同、良性发展,要从动力锂电池产品全寿命周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要重新思考之前电池产业价值链条的利益分配,重构电池产业生态圈。
目前,国家在电池和新能源汽车行业颁布了一系列严格政策,包括宏观政策、财税政策、技术研发政策、管理体系政策等,这些政策正加速电池行业的洗牌。在2020年补贴退出和"狼群"大举进入之前,这些政策能否重构电池产业生态圈,增强公司的内生竞争力,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