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536次 | 2022年08月24日
锂电资源之争开启 看天齐锂业/沃特玛/厦门钨业如何出击?
动力锂电池市场正在迎来一波资源之争,产业链上的材料、电池以及跨界谋变的上市公司均纷纷瞄准上游矿产资源。
近日,AVZ矿产公司通告称,华友钴业(603799)子公司华友香港矿业将投资约6842万元,获得AVZ公司11%的股权。资金将用于其在刚果(金)Manono锂矿项目的钻探和冶金测试。
事实上,随着动力锂电池需求量大幅提振,在钴、锂金属供应短缺,价格节节高攀的压力的背景下,华友钴业出击上游矿产资源只是个案之一,近两年这样的案例已比比皆是。
目前除了天齐锂业、华友钴业等材料公司加码外,包括CATL、比亚迪、沃特玛等动力锂电池公司也在大肆向上游扩张,还有部分跨界上市公司如道氏技术等也在掘金该领域并有所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往上游锂矿资源延伸并非易事,从亚洲最大锂矿李家沟几易其主都未曾产矿,以及斯太尔败走碳酸锂等事件中就可见一斑。即使是通过兼并购等方式,也要求公司具备很高的资金实力和技术门槛。由此,这也开启了公司不同的争抢路径。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材料公司争抢资源3大路径
上游矿产资源已然成为材料公司争抢的"宠儿"。当下,材料公司布局上游矿产资源大致分为三大路径:一是投资扩产矿产项目,以华友钴业、天齐锂业为代表;二是瞄准动力锂电池回收原材料循环再造,代表公司有格林美、厦门钨业;三是参股或控股方式掌控上游资源,以天齐锂业、杉杉股份为代表。
事实上,在上游矿产资源中,钴、锂成为材料公司最集中抢夺的对象。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爆发式上升的拉动下,材料公司意图掌控上游钴、锂资源,重要出于稳定价格、保障供应链、锁定更大市场份额、赚取更高收益等等方面原因。
具体来看,在钴矿资源方面,国内钴矿资源极度紧缺且依赖进口,在供给侧收紧、社会游资追捧角力下,今年以来钴价持续走高。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止至八月十日,钴的最新价格为41.23万元/吨。相比去年十月二十二日约22万元/吨的价格,涨幅已超过87%。
而钴价疯涨背后的传导逻辑在于,动力锂电池要正极材料,而正极材料中NCA、NCM因更高的能量密度等优势是未来的必然方向,而这都会用到钴金属,因此,其传导逻辑非常清晰。
当前,包括华友钴业、格林美、当升科技、厦门钨业等正极材料公司都在积极扩充材料产量、布局上游钴矿资源或下游电池材料回收业务。
在锂资源方面,作为动力锂电池无法绕开的关键原材料,碳酸锂受天气等季节性、卤水提锂、基建等多种内外部因素影响,新增产量释放周期延长。由此导致的供给不足或滞后、价格波动,成为材料公司布局上游锂矿的重要诱因。
材料公司布局上游锂矿,可以保障公司原材料供应稳定、延伸产业布局,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目前,天齐锂业、赣锋锂业、杉杉、容汇锂业、瑞福锂业等碳酸锂公司也在积极新增产量,投资或参股海外锂矿资源公司。值得一提是的,国内主流钴生产商华友钴业,也正在将触角延伸向锂矿领域,意图分羹一杯。
5家动力锂电池公司2种选择
锂矿资源之于动力锂电池公司的重要性,犹如汽油之于燃油车,这成为电池公司触角伸及它的最重要原因。具体来看,碳酸锂供给不足或滞后、价格波动成为驱动电池公司布局上游锂矿的导火索。
在锂矿---碳酸锂市场供应滞后的前提下,为充分保障、稳定自身供应链,不受原材料制约,抢占未来市场先机,电池公司有两条出路:一是和碳酸锂公司达成合作联盟,加强深度绑定;二是跨过碳酸锂公司,直接掌控锂矿,找人代工或自建材料产线,满足自身需求。
截至目前,包括比亚迪、CATL、坚瑞沃能、兴能集团、中信国安等5家公司都已经涉足上游原材料。其中,CATL、坚瑞沃能属于第一种模式中的典型代表,和矿业巨头Glencore签署长达4年的供货协议,并和Glencore、大众形成三角形交易;比亚迪、兴能集团、中信国安则是第二种模式中的典型,中信国安早在2004年就着手西台吉乃尔盐湖锂资源综合开发。
当然,这并不影响动力锂电池公司选择两条腿走路。坚瑞沃能一边和Altura矿业签署至少5年的锂辉石精矿承销协议,另一边也在认购矿产公司AJM19.9%的股份。
具体而言,比亚迪、CATL、坚瑞沃能均是立足于动力锂电池业务而展开布局;中信国安和兴能集团从公司设立之初就开始锂电材料、锂电池业务双轮并轨战略,其打通锂电池生产产业链的目标非常明确,锂矿是其必争之地。
电池公司直接掌控锂矿并不稀奇,正如车企对核心零部件的强占有欲相同。预计1-2年内,锂矿资源都将面对供应趋紧的状态。电池公司"先下手为强",可以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
但跨界投资上游锂矿,电池公司需具备雄厚资金实力、强劲的业务发展需求、完善的产业链管理等软硬件条件。否则,过于激进只是得不偿失。
跨界谋变上市公司有喜有忧
动力锂电池市场大规模爆发后,不少业绩上升乏力或者寻求新的利润突围点的上市公司也纷纷跨界而来。但囿于技术、资金、人力等种种因素,这些跨界者却命运不一。
总体来说,跨界上市公司重要通过兼并购的资本手段直接快速切入动力锂电池行业。其中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有道氏技术。
2017年六月十三日,道氏技术增资4.5亿增资佳纳能源,控股佳纳能源51%股权;
今年二月初,其又募资8亿投向江西锂云母开发项目,布局碳酸锂产业。目前,碳酸锂项目还在开发进行中。
而受益于今年三元材料及三元电池市场的上升,佳纳能源业绩表现不俗,2016年和2017年Q1的营收分别为6.88亿元和2.57亿元,净利润分为为3178万元和4697万元。
然而并不是每家上市公司都这么幸运。今年五月九日,斯太尔公布通告称,管理层决定以4.6亿元的价格转让江苏斯太尔所持恒信融锂业的全部股权。
斯太尔败走碳酸锂的主要原因是,其布局碳酸锂近3年,截止至转让前,恒信融锂业碳酸锂项目仍未能量产。
上一篇:硅碳负极材料研究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