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电动交通时代的我国锂电发展展望

钜大LARGE  |  点击量:457次  |  2022年08月24日  

➤电池产量全面过剩,行业继续深度洗牌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风起云涌之下,锂电产业公司通过资本收购抢滩布局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市场,实现产量扩张加速。根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GII)的统计数据,整个锂电行业在经历了2014年和2015年持续两年的大规模投资之后,2016年锂电行业投资并购更是呈现出井喷的态势,全年国内锂电产业投资(含拟投资)超过1300亿人民币。


这轮投资热潮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动力锂电池产量全面过剩。而动力锂电池市场已经进入结构性过剩时代,即高端三元的产量严重不足,低端三元尤其是铁锂电池严重过剩。


而另外一方面,由于商用车市场已经基本接近饱和大量新增的磷酸铁锂电池产量无处释放,这就导致从2016年开始磷酸铁锂电池产量过剩愈发严重。此外,受到物流车市场上升乏力的影响,大量做18650圆柱电芯的公司面对很大的销售压力,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产量过剩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价格战导致公司盈利普遍降低,进而加速行业深度整合洗牌。当前动力锂电池市场已经呈现高度集中的趋势,根据2016年动力锂电池出货量统计,排名前5家动力锂电池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60%。

过针刺 低温防爆18650 2200mah
符合Exic IIB T4 Gc防爆标准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当前全国共有动力锂电池公司超过六百家,但是真正能进入整车供应体系的不超过20家。也就是说大部分动力锂电池公司实际上都是在"打酱油",市场中两极分化非常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非常突出。假如现在拿不到车公司定点供应商的资格,下一代车型的评估应该是两三年之后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动力锂电池公司的规模差距就像滚雪球相同越拉越大。


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数年之内,随着资本的大规模扩张,国内动力锂电池公司将面对全面洗牌,未来90%以上的动力锂电池公司将面对破产或者被兼并重组。


➤国家强制性行业门槛大幅提高


2016年十一月,工信部公布公开征求对《汽车动力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意见,明确提出锂离子动力锂电池的单体公司年产量力不低于80亿千瓦时,该数据将锂离子动力锂电池单体公司产量的门槛提高至过去的40倍。


虽然最终的产量标准还在协商之中,但是笔者个人认为,这实际上是工信部认识到之前激进政策性导致锂电行业发展过快过滥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异常突出,因而不得不采取行政性手段推动行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相关话题和背景,笔者在前几章中已经阐明。

无人船智能锂电池
IP67防水,充放电分口 安全可靠

标称电压:28.8V
标称容量:34.3Ah
电池尺寸:(92.75±0.5)* (211±0.3)* (281±0.3)mm
应用领域:勘探测绘、无人设备

为了让国家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源的使用更加有效率,让行业的投入产出比更合理,国家可能会采取措施比如提高技术门槛、调整补贴政策等。在笔者看来,这实际上也是工信部亡羊补牢的措施,变相为之前的激进政策解套。该政策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进一步加速行业洗牌,使得资源进一步向优势公司集中。


➤行业资源整合的速度将加快


近几年国内电动汽车高速发展,而车企对动力锂电池生产公司缺乏了解很难掌控,从而造成了整车厂和电池厂供需关系倒挂的现象。汽车行业向来是整车厂掌握整个产业链的话语权,而到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很多整车厂倒逼着去求电池厂供货,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很快就会结束。


随着电池产量的逐步提升,市场供需关系将得到缓和,整车厂必然会加大对三电领域的渗透,成立全资子公司或者和三电公司合资、控股或并购相关的公司等都将成为常态。因此笔者个人认为,将来除了少数几家强势动力锂电池公司能够保持独立经营,大多数动力锂电池公司都要依赖于自己在产业链当中的定位而存在,要么整合资源要么被其他公司整合。


例如以电芯为主业的公司,可能要往上游的原材料领域(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以及矿产资源等),或者下游的配套领域(BMS,Pack等)延伸,适当的参股或控股一些公司同时要和整车公司建立一种更稳固的合作关系,比如合资建厂或者接受整车公司参股等。


在未来的竞争中,公司所掌控的产业链深度和广度,将是公司赖以生存和壮大的根基。借助于资本的力量提前进行布局,往往能够比对手占得先机而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最大的价值。CATL当前在这些相关领域的战略布局,值得其它锂电公司参考借鉴。


➤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016年十二月,四部委正式公布《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有关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政策将于2017年一月一日起执行。新版的补贴政策,针对乘用车、商用车、物流车都新增了针对电池系统比能量的要求。要达到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要公司扎扎实实地投入到技术研发和生产革新中去。


笔者之前就指出,当前我国动力锂电池产业已经进入到了比拼质量和技术进步的新阶段。质量要求重要是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而技术的要求重要在于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系数等综合性能的兼顾。


未来,技术才是锂电公司的生命线,那些不重视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一味靠圈地皮、扩产量、圈钱炒作来运作的公司是没有出路的,它们的厄运很快就会到来。


具体有关动力锂电池公司而言,首先要把握国际锂电技术发展方向和趋势。从铁锂到三元的转换,从圆柱往方形和软包的转换,还有从非标尺寸往标准尺寸的转换,国内大多数动力锂电池公司把握的都不太好,所以导致产品节奏既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也跟不上政策的变化。


比如在2014/15年的时候商用车市场特别的火爆,大多数公司并没有看到商用车市场接近饱和了接下来的热点应该是三元电池的方向,反而继续在铁锂电池产量上持续高强度投资,结果导致2016年铁锂电池产量全面过剩。


又比如圆柱电池,圆柱生产设备非常成熟基本上日本和韩国的整套产线都能买到,技术也比较简单不要投入很大的研发实力,投入之后很快就能够看到产出,所以很多公司一窝蜂上马圆柱产线,结果造成2017年国内圆柱电池产量全面过剩。


技术上的代差,对国内公司来讲也是非常大的经营风险。鉴于国内电池公司绝大部分都没有研发能力根本不可能做到前瞻性预研,在新技术面前永远会慢一拍。全固态电池可能是未来锂电技术下一个革命性突破点,有关绝大部分国内锂电公司而言这种电池还是一个概念,根本没有投入任何研发也不了解如何去做研发。


单纯的依靠购买正极、负级、电解液隔膜等原材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电芯公司必须介入重要电极材料和新一代电池技术的研发工作中,才可能在技术上减小代差。事实上这也是国际五大锂电厂一贯的发展战略,但是国内锂电公司背后面对的诸多困境,笔者在之前的数章中已经深入讨论过。


其次就是产品标准的问题。非标尺寸是非主流市场,这就意味着公司所做的非标电芯在市场上可能不被用户所接受。从电动汽车长远发展而言,必然是标准化尺寸和规格的电池产品,以便于Pack和BMS的设计以及不同车型的互换,更长远的则是对动力锂电池梯度利用的考量,以及报废电池的回收处理资源再利用等相关问题。


➤对市场发展趋势的把握


国内动力锂电池和电动汽车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商业化市场,现阶段政策性因素起着主导用途。那么有关公司而言,在充分运用政策性红利的同时,正确把握国际电动汽车技术和商业发展趋势,就非常重要了。


笔者个人认为,乘用车市场才是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战场,而商用车和专车则是颇具"我国特色"的产物。目前乘用车的渗透率大约在1%左右而2020年目标是大于7%,这意味着未来三年时间大概还有6-8倍的上升空间。


而国内整个客车市场也就50多万辆,目前纯电动客车和插电式混动客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25%左右,假如认为极限在50%左右,那么电动客车未来的增量将是有限的。


专用车市场也就是物流车市场,新的补贴政策出台以后,车厂给电池厂的钱同样要等两年后才能拿到,因此大部分公司恐怕是扛不住的。低速电动汽车市场,实际上是低端产品劣币驱逐良币,竞争异常惨烈。在笔者看来,乘用车市场才是电动汽车的着眼点,但乘用车动力锂电池开发难度巨大,目前仅有少数几家大厂具有这个实力。


➤锂电产业微利时代的生存困境


笔者在前几章已经论述了成本控制对动力锂电池和电动汽车的重要意义。当前国内锂电公司的经营困境是利润普遍缩水。从2015年开始是锂盐的价格爆涨,直到2017年上半年仍然会见回落。


2017年年初紧接着钴价暴涨,紧跟着镍的价格也在上涨,金属价格全面上涨,只有电解液和隔膜的价格在下降。金属在整个电芯行业占比非常高,使得电芯成本面对很大压力,直接导致电芯公司盈利困境。


假如说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在2015年基本上是抢钱的时代,那么2016年则是市场剧烈变化的时代,而到了2017年则是很难赚钱的时代了。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也有它的合理性,因为汽车行业本来就是一个低利润率的行业,整车厂和零部件厂商依靠的是规模取胜的而不是靠高利润率。


锂电行业回归到制造业本身,将来必然依靠的是精细化管理和规模取胜。这一本质特点必然要求锂电行业进一步深度洗牌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使得整个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动力锂电池投资创业的风口已去


随着动力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回归理性,战略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笔者个人认为动力锂电池领域的投资机会已经呈现边际递减的效应。锂电领域的投资风险正在逐渐增大,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人才短缺严重投资产出慢,除非背靠大的集团或整车厂,否则新进来的资金和团队一定要谨慎。


事实上,笔者在前几章已经论述了锂电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阶段的相关问题。当前,国际锂电产业已经发展到了平稳成长期的后续阶段到了格局稳定期,垄断者出现,行业成长变慢,创业者无论在品牌、渠道、资金、机会成本各方面都处于劣势,成功就变得十分艰难。


另一方面,市场、技术和知识产权都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几个跨国公司手里,这种"马太效应"使得新入行的startup很难或者可以说几乎就没有翻身的可能,这正是IT和实体经济一个很大的差别。


笔者个人认为,国内电极原材料领域排名前五之外的公司和电芯领域排名前十之外的公司,实际上对国内锂电行业的整体发展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影响。这也就是说,2016年国内锂电行业超过一半的投资属于垃圾投资,对行业整体发展难以出现预期的正面和积极效果。


随着2020年以后政府补贴结束,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进入充分市场化的新阶段,日韩电池公司就不能再被电池公司目录被拒之门外,车企也会有更多选择。这样意味着国内电池公司还有3年的窗口期,在这三年时间内假如不能在技术、产量、品质和成本方面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将会面对着被市场淘汰出局的危险。


所以笔者个人认为,国内主流锂电公司要抛弃炒作的外衣,脚踏实地进行技术研发和质量提升,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做好成本控制。这样,我国才有希望从锂电大国发展成为锂电强国。


原标题:e-Mobility时代的我国锂电发展展望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