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521次 | 2022年08月12日
警惕锂电池专利陷阱
扎根在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产业链上,不得不在政策的大起大落中,冷眼看行业;在资本的风起云涌中,预判格局走向;在专家的慷慨激辩中,凝练自身观点。
而这个行业依旧在日新月异的发展,面对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笔者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仅以点评的形式与各位做一个分享,权当抛砖引玉。
原文:三元电池征战国际市场提速国内正极企业加快专利布局
梳理发现,包括北大先行、当升科技、天津巴莫、湖南杉杉等正极材料企业都在加码布局专利知识产权。但需注意的是,国内绝大多数三元正极材料企业没有按照正规渠道购买专利,大多怀着侥幸心理。
点评: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国内外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不同。国外评估一个项目,会调研追溯到每种材料的源头(包括非核心材料),如果某种原材料金属的开采动用了童工,对不起,这个项目将不会获得批准。而在国内,往往是这个项目能赚钱么?能,那就干。
而在专利上,说实话,国内并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因此,买专利仅仅意味着高额的成本,不利于市场竞争。此外,国内锂电尚还没有出现一起“专利事故”,这间接滋生了锂电企业对专利的漠视。
但笔者想要强调的是,这种漠视其实极其可笑。因为专利侵权向来有一个套路,就是养肥了再杀。如果某家侵权企业还在逍遥法外,真的不要因此而存在侥幸心理,没被找上门的原因只是规模太小,油水不够。
原文:2017年近20起海外锂矿布局高瞻远瞩or跟风冒进?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国内多方势力在海外布局锂矿资源项目近20起,布局方式主要有直接收购锂矿企业股权和签署承购协议两种方式。其中,直接收购海外锂矿企业股权是主要的布局路径。
点评:
其实,买矿这件事谈不上高瞻远瞩或跟风冒进。
买矿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国内买房,只要中国人还将买房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志事件,那房价将永不下跌;同样的,只要锂电池还是动力电池主要技术方向,那锂矿的价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升不降。
不可否认,不少企业买矿是基于真实需求,或为了产业链稳定。但话说回来,即便自身不需要锂矿了,即便主营业务亏损被迫转行了,即便放弃整个产业链了,那再把矿卖掉,依然是一笔不亏本的买卖。
换句话说,买矿几乎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事情。当然对于现金流如此紧张的锂电产业来说,这种“稳赚不赔”是否是最佳选择就很难说了。
原文:蔚来/威马/云度等新兴车企如何布局新型电池技术?
作为人气最高的新兴造车势力和最接近产业化的新型电池技术,蔚来积极布局固态电池,很容易让人形成“新兴车企就该选择新型电池技术”的观点。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新兴造车势力都如蔚来一般花费大量精力押注下一代电池技术。
点评:
别说是新兴造车势力了,即便是国内老牌一线车企,又有几家在投入新型电池技术呢?
抛开国内锂电刚刚起步的大背景,仅仅以车企的角度来看,中国汽车市场这几年来的增长速率远超想象,光是抢夺市场就已经让国内车企焦头烂额了,至于高瞻远瞩的布局锂电技术,怕是想都不曾想过。
毕竟锂电从零开始,是一笔极其巨大的投资,而回报周期往往以十年为单位。而继续深挖传统车则大不一样,一个改款车型就能在短期内带来大量的收益,而这种收获来的太过容易。
换句话说,中国市场的扩张,“乐不思蜀”式的限制了国内传统车企去开拓未来汽车市场的脚步。而不幸的是,着眼于未来的新兴造车势力,尚不具备前瞻布局的底蕴,这也就形成了国内外车企对待新型技术的巨大差异。
上一篇:详解锂电池和电动汽车行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