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444次 | 2022年09月08日
价格一涨再涨动力锂电池情归何处
翻阅相关锂电上市公司2016年首季度的业绩预告,多呈现出业绩及净利润大幅上升的可喜局面。而这其中,数据最亮眼的莫过于上游原材料公司天齐锂业,以接近900%的同比净利润增幅,有望超过2015年全年的净利润,从而领跑整个行业。
天齐锂业在业绩预告中提到,受益于下游锂离子电池市场需求稳步上升,带动相关锂化工产品需求快速上升。而这种市场需求的上升,也使得天齐锂业电池级碳酸锂产品的销售价格和销量均同比上涨,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实现了大幅上升,产品销售毛利率大幅提高。
然而,有关上游原材料公司来说,这还未到最最“甜蜜”的时刻。由于产量跟不上市场需求,今年包括碳酸锂及六氟磷酸锂在内的原材料价格还会持续上涨,直至年底之前依然会维持高位。而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包括电解液、正极材料的涨价,电池公司成本压力巨大。
笔者就电池材料的价格询问了相关公司,今年以来电解液的价格相比去年同期普遍上涨了2-3倍,而正极材料的涨幅也在30%以上,直接导致电芯的总体成本上涨了20%。因此有关相关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来说,旗下产品涨价似乎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涨价是大势所趋?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笔者调研得知,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给电池公司的成本控制带来了极大压力。而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上升,有关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市场需求大幅上涨,这也导致部分电池公司将材料成本不断向下游市场传导,从而选择了涨价。
“当前,材料扩产的速度明显滞后于电芯,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一方面导致了材料价格的暴涨,而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扩产的步伐。因此,规模化这种常规的降成本的方式,在动力锂离子电池领域暂时行不通,涨价是必然趋势。”国内某电芯公司负责人这样提到。
他同时表示,目前公司的电芯价格经过多轮涨价,目前涨幅已达到20%左右。然而即便如此,旗下产品依然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在笔者调研的十余家电池公司当中,有超过50%的公司产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而提升的幅度也大多集中在15%-20%左右。
而从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报表也可以看到,包括比亚迪、欣旺达、南都电源、亿纬锂能等电池公司的销售额及净利润均实现了大幅上升。而对2016年的营收,也都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相关人士分析,除了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拉动,这种快速上升的背后,与电池价格的上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与铅酸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的劣势就在于研发及商业化时间长、安全性不够成熟、成本优势缺失,现如今两者之间成本的差距正在不断扩大。“我们的目标是将锂离子电池的价格做到无限接近于铅酸电池,但上游原材料的暴涨打乱了我们的计划。”星恒电源副总王正伟表示。
三月底,笔者在广州参加某锂电高峰论坛时,有专家提到,直到2025年以前铅酸电池依然还会是市场的主流。
有关下游新能源汽车公司来说,补贴额度下调,电池价格提升,在成本控制方面,无异于遭受了双重的打击。此前,新能源汽车本就因为定价过高为消费者所诟病,而今动力锂离子电池价格的上调给2020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500万辆的目标,又增添了些许不确定的因素。
打造核心竞争力契机?
然而,即使是在原材料“涨”声不断的当下,也有公司坚持不涨价,而是希望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严控产品成本,或是将这些新增的成本最大限度做到内部消化,而不新增下游新能源汽车客户的成本压力。
“在我看来,那些选择跟风涨价的公司,很多都是规模较小的公司。截至目前,沃特玛还没有执行涨价的战略。”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耿德先表示,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并没有媒体此前披露的那么夸张,所谓的18万/吨只是个别行为,并不能代表整个行业。
他还提到,沃特玛通过优化原材料采购通道,通过大规模的采购在原材料价格方面具有很大的议价权。与此同时,通过优化设备、升级产线、提升制造工艺等途径,对生产成本进行严格的把控,因此沃特玛的动力锂离子电池产品成本并没有太大的增幅。
而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车载动力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为15.9GWH,同比上升220%,销售收入为370.6亿元。而沃特玛的出货量达到了1.37Gwh,市场占比8.6%。在整个车载动力锂离子电池领域排名前三,仅次于比亚迪和CATL。
从当前的市场表现来看,今年原材料的价格依然会维持高位,而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价格在今年上半年依然会呈上升的趋势。“目前,我们会与我们的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协商,共同承担原材料上涨的压力,产品暂时没有涨价。假如成本持续上涨,未来不排除将成本压力向下游传导的可能。”某公司领导人这样提到。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原材料涨价有关电芯公司的影响很大,但电池厂向下游新能源汽车公司传导压力是必然但不是唯一的手段。相关电池公司假如能够在保证产品性能、品质及安全性的前提下,做到有效控制成本而不执行涨价策略,其市场竞争力势必将大大增强。
当前,国内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已有上百家,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可以预计。2017年,随着原材料厂商的扩充产量持续释放,有关公司供应链优化程度及成本控制能力均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产品提价或许可以新增利润,但坚守价格底线,积累市场口碑或许才是制胜的关键。
原标题:价格一涨再涨动力锂离子电池情归何处
上一篇:机构抢筹,"锂电池风"劲刮不止
下一篇:我国锂电池电极材料研发获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