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281次 | 2022年12月20日
近800万负极产量爆发,加速扩产不用怕?
2022年以来,市场有关负极材料的热情只增不减,新老玩家不断加码,多股势力不断涌入,赛道愈发拥挤。
据smm目前统计,今年公布的负极扩产项目产量已经接近800万吨,从参和主体看,重要有三类:
一是包括杉杉科技、中科电气、璞泰来等负极材料"老玩家";
二是包括CATL、亿纬锂能、比亚迪等电池公司玩家;
三是包括君禾股份、石大胜华、索通发展等跨界玩家。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负极材料如此规模的扩产一方面无疑是受强劲的市场需求直接驱动,另一方面,受石墨化供应紧缺,上游石油焦、针状焦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影响,今年以来人造石墨负极均价较去年普遍上升5%-10%。
目前负极材料公司订单饱满,总体供不应求。
在此情境下,CATL、亿纬锂能等动力锂电池布防负极材料,有利于稳定自身供应链,提高自身议价权;杉杉股份、中科电气等负极材料相关公司加码,则有利于提高自身生产量力,形成规模化效应;索通发展、君禾股份等新玩家入局,则可打造新的业绩上升曲线。
负极材料因为要考虑到和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适配性,定制化较为显,电芯厂新进的负极供应商,通常要较长周期,像消费类电池需6-12个月认证周期,动力锂电池则要1-2年认证周期,且必须具备一定的产量规模,而且能够维持电芯厂正常需求供给。
有关一些传统的负极材料及石墨化扩产公司来说,未来产量释放节奏是比较明确的,而跨界公司及不具备电芯厂资源的新进入者,后续产量闲置可能性较大。
负极材料短时间内其实仍将呈现紧平衡状态,供需拐点或将延迟到来。
负极材料的供应的短板不在负极材料本身,而在于石墨化产量能否及时跟上,以及原材料涨价压力能否化解。
目前负极环节尚未走出绝对龙头,在多足鼎立的竞争格局中,降本成为竞争关键,掌握石墨化及先进工艺的公司有望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