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动力电池产业竞争格局的分析

钜大LARGE  |  点击量:1270次  |  2018年08月31日  

从全球来看,中日韩垄断动力电池市场的格局已经形成,欧美竞争者在本轮动力电池竞赛中失去了位置,然而由于欧美汽车工业和化工工业发达,创新研发能力强,在下一轮动力电池竞争中极有可能通过研发新一代电池来与中日韩企业竞争。

中日韩企业基本垄断锂动力电池市场

动力电池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中日韩已基本垄断了全球供应市场。2017年锂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62.35GWh,而前十企业合计为49.88GWh,占比达到80%。且前十企业均来自中日韩三个国家,中日韩企业占据了大部分份额,已经基本垄断全球锂动力电池市场。

动力电池产业竞争格局

2017年全球前十动力电池企业区域分布

动力电池产业竞争格局

2017年全球前十动力电池企业市场份额(单位:GWh)

在产业发展方面,中日韩三方均有优势:日本技术实力雄厚,产业自动化程度高,产品质量好;韩国技术水平略低于日本,但凭借其特有的大财团优势,可集中资源重点发展;中国借新能源汽车产业先发优势,动力电池产业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锂动力电池生产国。

欧美新进入者可能会改变全球竞争格局

与中日韩三国相比,欧洲和美国没有动力电池巨头企业,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但这两个区域的汽车工业和化工工业发达,创新研发能力强。尤其是近些年,汽车企业向电动化转型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这将对欧美动力电池产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

电池产业的发展需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时间,在中日韩企业主导动力电池市场的局面下,其他区域在当前电池技术路线超车难度较大,因此欧美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布局新一代电池技术,寄希望于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导。

动力电池产业竞争格局

欧美典型企业新一代电池布局情况

毋庸置疑,未来这些企业的“搅局”必然导致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格局更加激烈,全球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动力电池竞争格局很有可能演变成中日韩欧美的竞争局面。

产业竞争从下游客户延伸至上游产业

在动力电池发展初期,电池企业为了培育市场,主要争夺下游的整车客户,从而提高市场占用率。然而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电池企业对上游材料和资源需求激增,上游资源供货紧张,原材料价格也随之上涨。当前动力电池企业的战火已从配套客户的争夺延伸至上游材料和资源领域,世界各地的锂矿、镍矿、钴矿资源炙手可热,抢先布局的动力电池企业将享有主动权。

动力电池产业竞争格局

动力电池企业上游产业布局典型案例

日韩企业将加快争夺中国市场份额

在近几年,在补贴政策的强力刺激和动力电池目录的精准保护下,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缓冲和发展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基本配套本土动力电池产品。根据研究机构EVTank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主要外资企业在华锂动力电池出货量合计仅为986MWh,在国内锂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为3.13%。

动力电池产业竞争格局

2016年中国锂动力电池市场份额

自2016年底开始,配套日韩电池的国内车企采取紧急更换电池供应商的切换对策,日韩企业在中国的动力电池业务几乎陷入“清零”状态,日韩企业进入暂时休眠。但自2018年开始,日韩企业在中国又有了新的动作,比如工信部发布的第307批新车公告中显示,东风悦达起亚K5、东风雷诺两款车型搭载了南京乐金化学(LG化学)提供的电池。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坡,整车制造商认为日韩电池的成本和技术优势足以弥补补贴时,日韩企业会再起卷土重来,发力争夺中国动力电池市场份额。

中国将由防御式竞争转向侵略性竞争

纵观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全局,上游有丰富的锂矿资源,正极、负极、电解液等关键原材料,制造装备也能完全国产化;在下游,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当前自主品牌几乎垄断了市场份额;政府层面又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及补贴环境,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已经得到充分发展。

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逐年退坡、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还将不断削弱国产动力电池赖以致胜的性价比。但从发展的眼光看,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未来几年将有更多的动力电池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过去防御式竞争的局面即将结束,在未来将会逐步在国际市场与主流企业展开竞争。一方面,国内企业会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并购重组,或从市场获得相关的技术。另一方面,坐拥全球最大电池市场的中国,很可能在技术成熟之后,通过自己的声音,制定标准和规则。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