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328次 | 2023年03月10日
一家动力锂电池新势力的斗争内幕
三年前,Britishvolt公司成立时,立志要引领英国的电池行业,但当时的它一无所有,没有厂,没有自己的技术,没有客户,资金也少得可怜。
从那时起,它开始努力将自己拼凑成一个可靠的大公司。
这三年内,该公司聘请了知名的汽车业领袖;从嘉能可(Glencore)等投资者那里获得了数千万的资金支持,并获得了英国政府的拨款;它在英格兰东北部的Blyth斥资38亿英镑,计划建造一个千兆厂,并宣布计划于2023年投产;它还和英国的一所大学合作,开发了自己的电池技术。
现在,Britishvolt认为,自己距离最后一块拼图客户的到来只剩下几个月了。他们离成功很近了。一位曾为该公司工作的人说。
然而,该公司不仅在经历初创公司的生长痛,还被一个熟悉该公司业务的人描述为一片混乱。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Britishvolt目前的确处于食言状态。Blyth千兆厂要推迟至2025年才能投产,这意味着即使有汽车制造商钟情其产品,也只能为了首发车型而另请高明。
和此同时,该公司共雇用了近300名员工,每月仅工资一项就烧掉了300万英镑的现金。但距离出现收入还有好几年。八月份,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奥拉尔纳贾里(OrralNadjari)下台了。
一半的生存几率
拟建厂的拆迁现场的一个道路入口,在诺森伯兰郡Blyth发电站95公顷的旧址上,厂的建设开始了▼
它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这是两年内的第二次融资,而2019年十二月至2021年一月期间的账目显示亏损880万英镑,并发出警告:重大不确定因素可能对公司继续经营的能力出现重大怀疑。
即使是政府内部的长期支持者现在也认为该公司的生存几率只有50%。
Britishvolt的成败也将对英国脆弱的汽车行业出现影响。该国政府要求到2035年只销售电动汽车。分析师们警告说,假如英国没有电池生产量力,汽车行业最终将离开英国。
Blyth被认为是英国进行电池生产的最佳地点:它有一个深水港,空间巨大,并且可以通过海底互联网络获得丰富的绿色电力。由于被Britishvolt率先抢购,英国政府失去了一大筹码,更难说服其他更成熟的公司,如我国电池巨头CATL或韩国的LG在英国设厂。
此外,内阁还承诺为Britishvolt供应1亿英镑帮助建厂,消耗了吸引其他投资者所需的有限资源,英国汽车业的命运几乎和这个刚起步的公司绑定到了一起。
据两位消息人士透露,鲍里斯约翰逊(BorisJohnson)政府的一位大臣会定期给持怀疑态度的汽车制造商打电话,要求他们和Britishvolt的高管会面。
政府的资金将随着项目的发展而被逐步提取。然而,据两位消息人士称,随着全球市场的紧缩,该公司现在正试图提前提取部分资金,因为它担心无法从外部投资者那里获得足够的资金。
Britishvolt的发言人本基尔贝(BenKilbey)说,经济状况正在影响公司。他说:目前的市场状况是疯狂的,货币贬值、快速通货膨胀、核心利率上升,没有公司能够幸免于难。
有人说,英国政府本末倒置了。汽车制造专家伊恩亨利(IanHenry)说:放眼望去,欧洲各地的电池厂都是在至少有一个启动客户的基础上建立的。例如,CATL是在赢得了为匈牙利的梅赛德斯-奔驰厂供货的合同之后才在匈牙利建厂的。
假如我们想在英国建立一个电池行业,就必须和汽车行业携手合作,把公司引进来。这种执着于试图建立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产业的做法,虽然看起来很赞,却很值得怀疑。
寻找最后一块拼图
Britishvolt是由阿布扎比的前银行家奥拉尔纳贾里(OrralNadjari)和瑞典公司家拉尔斯卡尔斯特伦(LarsCarlstrom)于2019年创立的。
纳贾里作为首席执行官并没有汽车背景,而该公司希望专注于汽车行业,这种情况很是少见。相比之下,Northvolt是一家由大众和沃尔沃支持的电池初创公司,由两名前TSLA员工创立,在瑞典北部有一个正在运行的千兆厂。
卡尔斯特伦曾担任过萨博的销售经理,算是有一定的汽车背景。但在2020年离开Britishvolt时,公司发现他在1990年代曾在瑞典被判税务罪。
最初,该公司打算从现有的电池制造商那里获得技术许可,并向英国汽车厂出售电池。但最终它还是选择了和沃里克制造集团(WarwickManufacturingGroup)的电池专家一起开发自己的技术。它对Blyth厂的期望是每年至少生产30GWh(吉瓦时)的电池。
但要做到这一点,它还要客户。英国制造的电池并不多,Britishvolt也一直寄希望于这一点能够引导汽车制造商和其合作。目前,英国只有一家重要的电池制造商,那就是日产供应商Envision的英国生产基地。
到目前为止,Britishvolt已经公开和两家英国汽车制造商达成了协议。阿斯顿马丁和路特斯。两者都只是签订了谅解备忘录。两个汽车品牌都还没有从该公司购买任何产品。
据两位知情人士说,这并没有阻止Britishvolt最初在和内部谈判时,这两项合作描述成可能带来订单。(该公司否认了这一点)
计划中的千兆厂的效果图。Britishvolt对Blyth厂的期望是每年至少生产30GWh的电池▼
然而,尽管在一月和三月签署了协议,但据熟悉两家公司的人士称,截至八月份,路特斯和阿斯顿都没有收到任何电池原型产品。消息人士称,这两家汽车制造商也已经在考虑其他电池商了。
阿斯顿的主席劳伦斯斯特罗尔(LawrenceStroll)向媒体透露,该公司也在考虑使用电动汽车初创公司Lucid或梅赛德斯的电池技术,用于其计划2025年推出的第一款电动汽车。它计划在今年底前决定选择哪个合作伙伴。
高层动荡
八月份,该公司和纳贾里分道扬镳,员工们称他是一个多变的、很难搞的老板。
据几位Britishvolt的员工说,他脸变得很快,同一次会议上会表现出多种情绪。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这给公司带来了问题。一位曾和纳贾里密切合作的前雇员说,他一说话,其他人就没办法说话了。
在阿布扎比的家中发言时,纳贾里承认我太有激情了,有时会被误解。
据三位知情人透露,最初和内阁的拨款会议进行得非常糟糕,以至于Britishvolt公司将纳贾里排挤出局,聘请了前福特汽车英国公司董事格雷厄姆霍尔(GrahamHoare)来领导政府谈判。
随着公司的扩张,霍尔逐渐承担了更多的运营责任,而纳贾里则越来越少参和。
奥拉尔纳贾里身着西装,背景是迪拜。纳贾里于2019年和他人共同创立了Britishvolt并成为首席执行官,他没有汽车背景▼
有四位消息人士说,董事会建议他下台,部分原因是潜在的投资者对他的风格感到厌恶。
而纳贾里则声称是自己主动离职,霍尔就是作为CEO的继承人招进来的。纳贾里称在自己的帮助下,公司引来了嘉能可等重要投资者,他仍然是该公司的最大股东。
他是一位出色的重情重义的首席执行官,他已经把事情做起来了。现在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公司选择引入相关经验更广的人,也许是一种少见的创业方法。Abrdn的斯莱特说。
该公司目前落入了汽车人手中。曾在政府可再生能源咨询委员会工作并和本田和日产等汽车制造商密切合作的彼得罗顿(PeterRolton)担任主席,而霍尔则是代理首席执行官,人们普遍认为他被扶正是早晚的事。
彼得罗顿▼
该公司的支持者们希望管理层的变动能为公司带来专业性。
一位熟悉该公司的人士说:它确实显得很混乱,这在一个初创公司中是可以接受的。现在的问题是,混乱是否会平息下来。
然而,即使有新的管理层加入,潜在的投资者也质疑该公司的商业化能力,因为它既没有确定的客户,还一直在烧钱。
他们在一个没有任何业务的公司里雇佣了300多人,这让公司的资金流失了。一位熟悉该公司的人说。
即使他们带来了一些有相关经验的汽车人才,他们也要意识到,千兆厂不属于汽车行业,属于化工行业。
技术困难
潜在的投资者意识到,该公司的全部承诺能否兑现,都取决于其是否能为尚未公布的技术找到买家。
一位熟悉该公司的投资者说:目前,筹集资金是他们的重要风险,这和确保最终客户有关。
但是一些潜在的客户说,该公司的做法是粗暴的。去年,Britishvolt联系了一家汽车制造商,供应原型电池,并准备在几周内交付。
这家汽车制造商已经有几个自己的内部原型电池,但还是好奇地想看看Britishvolt的技术便同意了。然而,随后几个月Britishvolt都杳无音信。
突然Britishvolt再次和他们联系,表示将供应原型。该汽车制造商耐心地同意了,但再次没有听到任何回音,并最终不再继续跟进。
无论是一个刚起步的公司的混乱,还是技术还没有发挥用途,这家英国最受尊敬的制造商之一都对其倍感失望。
原型产品是容易的部分。该汽车制造商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说,假如你没有得到这一点,你就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该公司所面对的问题让人们开始质疑英国电池供应的整体商业战略。
亨利说,位于英国并不能保证能拿下英国市场,电池虽然走不远,电芯和模组可以被运很远。例如牛津制造的电动MINI的电池就是宝马从德国进口的。
同时,一些英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寻求自产电池。英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隶属于塔塔集团的捷豹路虎公司,正在制定自己的计划,在欧洲建立电池生产。
锂电池回收咨询公司CircularEnergyStorage的总经理汉斯埃里克梅林(HansEricMelin)说,Britishvolt至少稳稳地抓住了英国政府建立国内电池制造以支持其汽车行业的愿望。
但新的领导层想要证明该公司是一个靠谱的公司,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梅林补充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Britishvolt获得了订单或公开展示了自己的技术。仅有的就是一个厂,确切地说是一块大的平地,将在那里建造一个电池厂。
下一篇:动力锂电池公司 争相主动降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