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简述CBIS2018构建的燃料电池价值链

钜大LARGE  |  点击量:735次  |  2018年09月02日  

日前,国家工信部公示的申报第311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其中有13款氢燃料电池车车型,是2018年以来几批新车公示中数量最多的一批。可以看出,国家在从战略层面尽快推进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根据规划,到2030年,我国要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200万辆的目标。

作为新型的能源动力,以氢能为主体的燃料电池,不仅能够在燃料上实现对传统燃油的替代,而且与锂电池相比,还具有零污染、燃料来源可再生等诸多优点,如果单从环保角度来说,燃料电池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最理想的选择。

那么,如何有效创建燃料电池的价值链体系,破解燃料电池在商业化应用等方面难题,前瞻规划燃料电池产业化蓝图就变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锂想”峰会·共商燃料电池发展大计

2018年11月7-9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联合电池中国网,将在北京举办以“新时代?破而立:前行中的产业转折之路”为主题的“锂想”2018第三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18)。届时将会就“燃料电池价值链创建”、燃料电池的“应用与产业化”“氢能储存与关键技术突破”等燃料电池相关话题展开广泛深入讨论,共商燃料电池未来发展大计。

我们知道,氢燃料电池产业链是非常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上游的氢气制取、运输和储藏,在加氢站对氢燃料电池系统进行氢气加注;中游电堆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将电堆和配件两大部分进行集成,形成氢燃料电池系统;下游应用层面的交通运输、便携式电源和固定式电源等。

当前,我国燃料电池产业上中下游的价值链尚未有效建立,还未能达到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关键技术还不够成熟。燃料电池产业是涉及化学、材料、机械、电子等多个领域复杂技术的交叉载体,且所需技术水平非常高,给降低成本、市场开拓等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就目前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而言,燃料电池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极大制约了氢燃料电池产业化进程。因此,如何生产出高性能、高可靠性、低成本的燃料电池,已成为燃料电池技术提升、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正由于燃料电池尚未产业化,导致生产厂商没有有效盈利模式,不仅带来资金压力,也缺乏研究动力,进一步阻碍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产业化进程。那么,燃料电池产业是否也应该像锂电池产业那样,通过政府补贴方式来推动产业化发展?如何防止骗补?如何避免低端化竞争?

如同困扰电动汽车的充电问题一样,加氢站的稀缺也是难题。业内普遍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的难点之一就是加氢站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整。加氢站的投资建设成本极高,加上一二线城市土地资源紧缺,投建成本远高于加油站和充电站。那么,应该如何才能大幅降低加氢站的建设成本,如何在不利的局面下,与加油站和充电站同台竞争?这三种基础设施是否能够“和谐共处”,还是会“势不两立”,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除了加氢环节外,还必须有制氢、运氢、储氢、用氢全产业链的完善配套设施。当前我国虽有较成熟的制氢技术,如甲醇裂解制氢、煤气化制氢、水电解制氢等方式,但大多是针对工业用氢。针对未来车载氢能的大规模制备、储运和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那么,如何打通这些关键环节障碍,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导入,使其形成可循环和盈利的有效商业模式,值得业内人士关注和探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知道,燃料电池属于新型的前言高技术产业,从燃料电池全球发展轨迹来看,由于起步较早,目前欧美日等国家已经在交通领域显示出市场化的迹象,燃料电池技术应用已经在商业化初期崭露头角。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借鉴他国的发展经验,并使其“中国化”,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模式呢?

“锂想”峰会?打开弯道超车的锦囊妙计

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关乎国家未来能源战略,必须要有前瞻性、宏观性、全方位的发展思路。那么,如何像在锂电池领域那样,尽快建立燃料电池的价值链体系,实现燃料电池产业的大规模商业化、产业化,并实现弯道超车呢?

“锂想”2018第三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18)将站在全球燃料电池产业发展高度,厘清发展脉络,探究技术路线,创新商业模式。在这里,嘉宾们将“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为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贡献最建设性的方案,非常期待您的锦囊妙计!

“锂想”2018第三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18),将设立5大主题、30多场专题演讲和3大主题的专场圆桌论坛。届时,100多家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负责人、数十位科研院所及行业机构专家、多位外国驻华使馆商务官员及外企代表将齐聚一堂,就共同关心的行业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