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1181次 | 2018年09月08日
电池市场一周汇总(09.01-09.07)
锂电池
电芯市场有所回暖。数码电池方面,企业表示出货量较8月份增加不少,不过,受贸易战影响,近期数码领域的新增需求主要来源于一些新产品带来的电芯需求,而涉及到出口领域的一些老的产品线,如移动电源、蓝牙音响等都推迟了备货,普遍等待2000亿关税政策的具体落地情况;价格方面,厂家报价较坚挺,主流2500mAh圆柱产品仍然在6.3-6.6元/颗。
动力电池方面,主导厂家在逐渐扩大产能中,如CATL在西宁和宁德工厂均不同程度提高产量,对材料的采购量明显加大,而比亚迪青海工厂也已开始逐渐释放产量,预计到年底能投放出2-3Gwh三元电池。
正极材料
本周三元材料市场价格继续稳定,截止本周五,NCM523动力型三元材料主流价在18-19万元/吨左右,NCM523容量型三元材料报价在16.8-17.2万元/吨,811型主流价在23万元/吨。近期海外钴出现小幅反弹,国内钴价和碳酸锂市场有些止跌企稳的迹象,而市场三元材料厂家反馈,数码的订单在9月份开始增加,一波旺季已来临。动力市场订单仍集中在几家大户手中,厦门钨业、当升科技、贵州振华等厂家产量继续增加,而中小厂家基本以数码订单为主。
钴价方面,本周电解钴价格继续徘徊于46.6-46.9万/吨之间,四氧化三钴价格报在34.5-35.5万元/吨之间,较上周并未发生任何变化。此前刚果方面公布上半年钴产量同比大增37.6%,供应端的巨大增量使得后市钴价将更加依赖于需求端的表现。
得益于近期钴价的平稳走势,本周三元前驱体价格并未发生变化,主流523型价格依旧稳定在11.5-11.8万元/吨之间。由于消费旺季到来,目前市场对于后市表现较为乐观,挺价意愿稍强,因此只要钴价不会出现太大降幅,三元前驱体价格近期大概率继续持稳,甚至有望回升。硫酸盐方面,本周亦表现稳定,硫酸镍维持2.65-2.85万元/吨不变,硫酸锰报在6600-6900元/吨。硫酸钴市场,本周各企业观点小有分歧,主流企业依旧报在9.2-9.5万元/吨之间,观点也是稳中盼涨居多;另有部分中小型生产商小幅下调报价以求成交,跌幅在0.1-0.2万元左右。
磷酸铁锂生产情况有所好转。近段时间铁锂的下游需求较为不错,动力和储能领域都呈现增长态势,随着C家和B家新产能投放,主导铁锂生产企业都有增产迹象,预计9月份整体产量将有不小增长。价格方面,大厂方面供货价格较为平稳,主流报价6.3-6.8万元/吨,部分小厂随行就市,库存产品报价甚至低于6万元/吨。
碳酸锂市场价格持续阴跌,电碳主流报价已到8.5万/吨左右,工碳报7-7.5万/吨。随着碳酸锂价格下探,进口精矿价格也进入下跌通道,不过从下滑比例上来看,精矿下跌幅度低于碳酸锂下跌幅度,也就意味着碳酸锂的利润空间在持续压缩。企业预计,随着成本压力突显,厂家降减产现象将陆续出现,而矿石价格届时将迎来一轮补跌行情。
负极材料
近期负极材料市场表现尚可,产品价格相对稳定,现国内负极材料低端产品主流报2.8-3.5万元/吨,中端产品主流报4.6-6.1万元/吨,高端产品主流报7-10万元/吨。
目前重点负极材料生产厂家均表现慢速增长的势头,但别个厂家表示由于9月份以后比亚迪、CATL等均有增长计划,其订单量也会水涨船高。但多数中小负极材料厂家表示日子并不好过,主要是按照往年惯例9月份应该是迎来数码旺季的时候,但今年的情况却不乐观,数码厂家迟迟不见上量,动力电池厂同样是仅个别厂家“吃肉”,多数厂家连“汤”都没喝上。
中科电气对外发布2018年上半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司锂电负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23.75%;实现净利润1717万元。
隔膜
隔膜市场行情较差,主要是价格下滑太严重。目前市场供过于求现象比较明显,在此背景下,部分新进入的厂家仍然硬着头皮投放产能,导致压价现象明显。某企业表示,前期在设备上的投入非常大,如果不生产的话将会亏损严重,只能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压低单位成本来进行竞争。现主流湿法基膜1.8-2.1元/平,干法双拉1-1.3元/平。
电解液
近期电解液市场涨价声音强烈,在溶剂价格持续走高且供应不足的情况,电解液不仅生产成本增加2000-3000元/吨,且不少厂家因为溶剂供应不足而无法接单。因此,自进入9月份部分电解液厂家开始上调产品价格,涨幅在5%-10%。但也有部分厂家表示,涨价仍在跟下游用户商谈中。现电解液价格主流报3.5-4.3万元/吨,高端产品价格在7万元/吨左右,低端产品报价在2-2.5万元/吨。
溶剂供应仍显不足,本周石大胜华和山东海科仍大量货源供应市场。现DMC报11000-12000元/吨,DEC报14000-14800元/吨。六氟磷酸锂价格低位持稳,现主流报10-12万元/吨,部分高报15万元/吨。
总结
锂电池产业链整体看下来仍然不强劲,不过弱势格局有所收敛。今年以来,储能应用市场表现较突出,目前在其中耕耘较为深入的仍然是传统的铅蓄电池企业,如南都、圣阳等,凭借自身的渠道优势掌握了话语权,锂电池企业想要跨进来仍然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市场容量不小,可多多关注。
上一篇:共建共享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链
下一篇: 新能源汽车产能已过剩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