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破产跑路成锂电行业新关键词

钜大LARGE  |  点击量:1648次  |  2018年09月21日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里,对于中国锂电池行业来说,留下了诸多兴奋,那就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井喷般发展的带动下,整个行业迎来了大发展,整体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1月9日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8.39万辆,同比增长近4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3.78万辆,同比增长3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1.67万辆,同比增长近22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1.57万辆,同比增长近4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1.38万辆,同比增长2倍。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统计数据分析认为,2014年我国3C市场用锂离子电池预计增长6%,全国销售规模为580亿元;动力用锂离子电池:锂电电动自行车超过300万辆,锂离子电池需求约20亿元;新能源汽车销售接近7万辆,车用动力电池需求约100亿元,预计动力电池总需求120亿元,同比增长200%;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包括通信和新能源应用,预计需求15亿元。201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品销售收入715亿元,同比2013年的590亿元,同比增长21.1%。2014年锂离子电池行业竞争激烈,破产倒闭企业超过30家以上,主要材料价格下降幅度大,电解液价格下降超过30%。

但在看似行业一片春风得意的背后,却并非是家家生意兴隆,家家订单连连,我们也看到一些中小企业倒闭家数在增加、老板开始跑路,很多动力电池企业并没有盈利、花钱白赚吆喝的乱象。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一年里,已经有包括四川、山东、广东、河南等地将近40家锂电及相关企业倒闭,在这些企业中,不乏一些准备大干快上朝气蓬勃的企业。

成都嘉好集团董事长华茂泽,从地产业转向投资到新能源行业,但是他一手打造的德阳博力迅电池2014年9月底因为他的被捕而画上了句号。

曾经热衷于跑马圈地的青岛海霸能源集团,也因资金链断裂而“倒在了”疯狂扩张的路上。

而那些手机代工企业,日子更是难熬,呼啦啦台风一来,更有许多企业折戟沉沙、关门离去。

结合2014年的锂电池行业市场情况,我们研究发现,导致锂电池企业接二连三的关门或跑路事件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锂电池终端市场需求市场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3C锂电市场平稳,品牌格局已成,新进入者很难分得一杯羹;动力电池市场逐渐升温,但真正的好产品或者说出货量大就那么几家。其二,我国大部分锂电电芯产能属于低端重复、真正用于动力锂电池搭载工况形成市场产业化的少之又少;其三,恶劣的商业环境所致,价格战频繁、三角债泛滥。其四,韩国三星、LG等巨头曲线投资进军中国,凭借产品品质、资金实力、技术专利攻城略地,并逐步降低价格抢夺市场。此外,一些公司股东或是高管之间的矛盾,造成意见、目标不一,内耗也是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从而最终丧失市场竞争力的原因之一。这也印证了一句古语,“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盲目的投资

疯狂的背后,是无尽的危机。

从两个典型的案例中,我们就能够找到答案,一个是博力迅电池老板被抓,一个是海霸电池的停产重组。

资料显示,成都嘉好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一大型多元化集团公司,集团涉足多个领域:新能源、商业地产、酒店等。集团公司旗下拥有30多家子公司,成都嘉好房地产有限公司、德阳博力讯电池有限公司、四川弗斯达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四川简阳小额贷款公司、勐腊县龙巴河铜矿、四川弘德建材公司等。

2014年10月13日,嘉好投资管理集团发布公告,因资金链趋于断裂,董事长华茂泽已于2014年9月30被简阳市公安局刑事拘留。

公告指出,因受国家宏观调控,银行规模性收贷,资产处置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公司财务状况恶化,公司资金链已趋于断裂,无法继续对投资客户支付租金及支付退房款,公司已全面停止支付退房款及租金。

在成都嘉好有所涉及的新能源板块:博力迅电池在德阳投建的锂离子电池项目预计2014年总投资约62亿元人民币,占地1100亩,该项目规划建设分三期进行,将在3-8年内全部建成投产,该项目一期建设已经完成,于2013年10月30日正式投产点火。全部投产后将建成年产量30亿安时的储能电池及相关产品的生产线50条,实现产值300亿元。该项目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重点技改项目资金支持的企业。新战略将重点拓展以博力迅锂离子电池为主营业务的新能源板块,争取于2015年内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的生产经营目标。

如今,这一高速的扩张和大跃进,给企业埋下了祸根,创始人不专业不聚焦、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倒腾模式最终使集团整个产业链瞬间崩溃。

其实,结局也是这样,这不是古罗马神话里的魔咒,而是血淋淋的现实。嘉好集团的掌门人最终因为资金吃紧而陷入了非法集资的境地,也然自己身陷囚牢,也给企业带来了灭顶之灾。

青岛海霸也是被盲目扩张压垮的一个“欲望膨胀的企业”。这家计划将生产基地拓展至欧美的中国电池企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戛然而止”在了扩张的路上。

公开资料显示,青岛海霸能源集团隶属于一个名叫海霸集团的公司,母公司拥有新能源电池、新能源车辆、游艇、石油化工、矿业、房地产等六大板块,而海霸能源集团自称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材料、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新能源车辆核心部件电机、电控及新能源整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海霸集团前身山东海霸电池有限公司由2004年开始研发并实现了规模生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是国内最早一批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生产厂家之一,也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出口的成品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生产商。

有媒体报道称,海霸能源集团在青岛的工厂于2010年初开工建设,2012年初完工,当年8月1日,所有员工搬迁至此。此前海霸集团动力电池的生产主要集中于枣庄市与海阳市生产基地,核心产品18650型电池广泛应用在电动自行车、电网储能、起动电源、UPS电源、消费电子等领域。

10年兴衰,20亿元的投资规模,海霸电池的结局也宣告了中国动力电池行业早期那套粗放式的以圈地、扩张产能占领市场的路线走进了死胡同,集约式、专业化、定制化紧贴市场的思路才是动力电池企业发展的方向。

然而,正当海霸能源集团在动力电池领域疾速的扩张之时,国内的锂电池企业也开始崛起,海霸开始逐渐失去小功率电池方面的固有优势,这也为后期走上停产之路埋下了伏笔。

大举扩张的海霸能源集团很快开始在动力电池领域陷入困局,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未成长起来。动力电池企业在经过一轮疯狂的投资潮之后,开始意识到过去业界预测的数千亿市场蛋糕已经成为锂电资本的陷阱,而涉足其中的企业开始为疾速的扩张买单。

2010年至2013年,比亚迪、深圳比克、天津力神等电芯厂动力电池的综合毛利率均降到10%左右,电芯厂盈利情况并未得到改善。而随着三星SDI、韩国LG等跨国企业锂电芯产品价格的下行,国内动力锂电池企业毛利率仍然承压。

“海霸电池的破产标志着中国动力电池大跃进式扩张路线是走不通的。”一位在中国锂电池行业有着十几年投资经验的资深人士认为,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已经走出了以投资换市场的模式。扎实的技术和灵活的商业模式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前期中国的动力锂电池企业把重金投入扩建厂房和扩充产能的做法是错误的,在技术不成熟,政策没有形成规范、市场缺乏成熟度的情况下,动力电池项目只能赔本赚吆喝。”业内人士认为,研发和商业模式才是成功的关键。

“集约式、专业化、定制化紧贴市场的思路才是动力电池企业发展的方向。”喧嚣过后,一地鸡毛。海霸停产也是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圈地扩张运动临近尾声的一个缩影。

最后的稻草

全行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规模小,市场比较散,加上无序的竞争,变成了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企业恶性循环的“账期”,更是成为悬在一些中小企业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一下就能把一家企业彻底打垮。

对于国内很多手机代工厂而言,2014年冬天着实是一个严冬。从2014年11月份至今,众多手机代工厂和电子加工企业停产倒闭、负责人跑路甚至自杀的消息不绝于耳。2014年12月,台湾第二大触控面板生产商胜华科技在中国大陆的三家工厂——东莞万士达、东莞联胜和苏州联建相继宣布停产。2015年1月初,东莞手机代工厂兆信通讯董事长高民自杀。近日,又有媒体曝出,曾作为诺基亚手机零部件供应商的苏州闳晖科技在2014年11月已经停产,目前厂区内仅剩数十名管理人员。

东莞市奥思睿德世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老板欠债1.35亿元跑路。当地媒体赶到东莞采访后了解到,奥思睿总共欠下债权人债务7000万元、供应商货款3000万元,银行贷款1000万元,还有下游客户货物、员工工资等总计逾1.1亿元。

管理的粗放也是整个电池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4年11月19日,位于凤岗镇玉泉工业区安科产业园B2栋5楼的东莞市今明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5人死亡、6人受伤。12月25日,犯罪嫌疑人陈某、左银某、左洪某因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被东莞市第三市区人民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3人分别是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和厂长。这一血淋淋的事实,是由于管理不善带来的直接的恶果。

整合的必然

任何市场经济都是一场自生自灭不断整合的经济。

整个锂电池行业同其他行业面临的现状一样,那就是技术匮乏,大多数企业都是靠着克隆和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技术来生存的,有很少一部分企业通过正规途径也就是专利知识产权的购买,来实现自己的产品生产。但是,专利购买需要付出大量资金,因此对于小而散的企业来讲,所谓的技术引进实际上就是“偷技术”;同质化竞争,往往通过价格战、延长账期来获得客户。这也成为不少企业每到年关踏上四处讨债路的“特色”景象。

据测算,一条年产2000万Ah的锂电池生产线至少需要5000万元的投资,对于没有资金积累的电芯企业而言,唯有通过银行贷款才能维持产能扩张。电芯业务毛利率普遍在20%左右,扣除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售后服务、设备折旧等,大部分企业销售净利率低于5%,甚至亏损。因此,没有集团、资金背景的企业只能通过借新债偿旧债的形式,获得企业现金流。

另外,我国企业大部分都是小微企业,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就是一家企业,从生产设备到原材料再到最后产品,都是靠“投机”生产出来的,多数企业处在“技术是偷来的,资金是借来的,市场是靠低价低质的产品拼来的”。在深圳,这样的企业有上十万家。这些靠着打一枪捞一把就跑的心态成立的企业,很难有抗击打能力,一遇到市场起伏、风险来临,就会被无情的淘汰。

“山头文化”历来已久,在我国以“人治”为主要管理模式的企业中也并不鲜见。企业人员组成一个个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同盟,在企业中形成一股股无形的力量,而其产生的效果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各方利益不断纠缠,企业内耗大;在面临危机的时候,更是从小集体利益出发,造成企业分崩离析。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据统计,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9年,每年有近100万家中小微企业倒闭,占全部中小微企业数量的2.38%。而自2006年《企业破产法》实施以来,全国法院每年受理的破产案件数量一般稳定在3000件左右。

从一个侧面来看,行业一些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破产是市场经济中正常的范畴和必然,业内人士没有必要对此大惊小怪,相反,一个充分竞争的产业没有破产的企业,才是一件怪事。

对于我国锂电池整个产业链来讲,这个行业各种企业有上万家,从源头的矿业资源,到设备装备,再到前驱体生产和四大材料,最后到锂电池电芯和PACK厂及整个锂电池的生产,哪个环节都已经处于重复产能相对过剩的状态。

在2014年,由于纯电动汽车的爆发增长,从而使已经处于投资过剩、产能过剩的动力电池逃过一劫,一些企业笼罩在了“胜利的光环下”而沾沾自喜,岂不知缺乏核心技术和过硬产品的整个行业,正面临着新的一轮淘汰。市场永远缺乏的是质优价廉的产品,劣质产品虽然能够生存一时,但是不能忽悠一世。

2015年的市场战役已经打响,在新能源车市场高调预期的背景下,我们一定不能忘记行业生态链的健康发展,无论是技术储备、产品砺炼、供应链管理,还是产品安全、高性价比、市场和消费者满意等,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一定是那些做好准备并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品牌实力的,而绝非“台风来了猪都会飞”的全面繁荣。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