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储能真的会是531后光伏的救赎?

钜大LARGE  |  点击量:962次  |  2018年10月07日  

中国光伏产业对于储能的野心,其实在531之前就已经展露了头角。截止到2017年底,除了有限的几家企业之外,天合、协鑫、阳光电源、华为、林洋、科陆、三晶、古瑞瓦特……大半个产业都将未来几年的宝押在储能上,认为“储能爆发之后,将极大地解放光伏”,推出“光伏+储能”宏伟构想。531之后,国内光伏市场需求蒸发,可供“讲故事”的素材几乎一夜之间消失殆尽,而原本就被寄予厚望的储能便被提上日程,成为整个产业除了“海外布局”外仅存的可能,储能产品、储能项目、储能技术、储能研讨会……林林总总一下子涌现出来占据了大部分新闻版面,差不多到了言必称储能的地步。

项目做了很多,当然问题也出现了很多。尤其,近期江苏某储能项目失火的视频曝光之后,冷不丁就在大家的脑门上泼了一桶冷水,让人不得不冷静下来想:这个光储真的是我们今后最好甚至唯一的救赎吗?储能的内在逻辑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距离爆发,储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从全球范围来看,已经进入商业应用的储能技术包括:抽水蓄能、飞轮储能、铅酸/铅炭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熔盐储热、相变储热,其它储能技术基本处于示范应用状态,但部分储能技术在个别地区初步具备商用潜力,如铅炭电池在电价昂贵或峰谷电价差较大的国家用于分布式及用户侧削峰填谷,锂离子电池在美国、英国、德国调频辅助领域等;

从市场规模来看,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数据显示,截止至2017年底,抽水蓄能:单中国一地就有32.4GW抽水蓄能电站投运;压缩空气蓄能:有748.9MW;飞轮储能:48座电站共计944.8MW;铅酸/铅炭电池:155座共计299.0MW电站投入运行,其中中国有59座电站共计135.2MW投入运行,并保持持续增长态势;锂离子电池: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已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的累计装机规模为3623.7MW,2018年上半年,中国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装机规模100.4MW,其中锂离子电池的装机规模最大为94.1MW;液流电池:117.2MW;钠基电池:425.6MW;氢能:有13座电站共计20.5MW示范项目;超级电容:31.9MW;熔盐储热、相变储热及其他蓄热/蓄冷储能:2785.3MW。数据可见,在整个已投运的储能电站中,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及蓄热/蓄冷储能是绝对王者,但是基于能量密度及成本、寿命、稳定性及回收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电化学储能尤其是锂电池技术,在未来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将是储能技术的主流。

从中国的储能项目市场来看,目前绝大多数电站都属电网侧的示范项目,在不久前的“2018年第四届中国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高峰论坛”上国家电网总工李建林介绍,单只国网,目前就有8个规模过百MW的示范项目,南方电网虽然起步晚于国网,但是在2017年重新修订了南方区域《两个细则》之后,储能电站在充电调峰方面的作用被认可,明确了电站的基本条件、补偿标准和考核标准之后,储能电站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同于已经日臻成熟的光伏产业,储能其实仍刚刚起步,技术路线、产品设备……商业模式都不成熟,尤其在中国现行电价之下,储能的成本高居不下,短时间内用户侧储能形不成规模,“距离用户侧能的爆发,至少还有2-3年的路要走”TüV莱茵大中华区电子电器产品总经理李卫春说。

几个考验和一个“伪命题”

江苏储能项目失火之后,长期关注储能的李卫春对记者表示,任何行业“没有了安全这个前提,所有的效率、寿命、收益……全都没有意义”,储能当然也不会例外,在快节奏的发展过程中,记者眼见耳闻过的几起电池起火及爆炸事件无疑给整个储能产业敲响了警钟。据锂电大数据整理,2016年全球共发生了50起锂电池起火爆炸事件,2017-2018年单单韩国一地就发生了4次三元锂电池失火及爆炸事件,除了前面提过的江苏储能项目,记者还曾经听闻过一个逸事:某储能项目完工后,施工方自己人都不敢进入项目现场,理由是不安全……桩桩件件,不一而足,用各种方式来向世人表明储能产业至今仍处较为原始的初级阶段,很多条件和关键因素还不成熟,比如作为一个成熟产业必须具备的标准、技术、施工质量等。

对此,作为检测认证行业的龙头代表TüV莱茵表示也很无奈,李卫春就曾直言,储能的国产准入门槛太低,“从全球来说,日本的要求最高,其次是美国和欧洲”,在莱茵的储能客户中,除了catl的检测还没有出结果,其他厂牌的产品“没有一家能够达到日本标准的要求”!而莱茵本身在检测手段方面的准备也不足,很多比较精准的数据需要专门的大型检测平台,但是由于客户在储能方面“至今大都没有收益,主动检测的意愿和动力不足,检测机构也很少会选择此时就入手昂贵的设备”。没有清晰严格的标准,就没有检测的主动需求,从而也就没有更加精密和昂贵的检测投入,所以市场就继续无序和良莠不齐,产业爆发就无从说起。

技术的问题也极为类似。虽然,今年来锂电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行业平均的循环次数也就8000次左右,2017年底记者曾经听闻catl钛酸铁锂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电池循环次数达到了15000次,但是至今仍没有看到量产产品。

项目施工质量更是令人堪忧,从媒体曝光的已经烧毁的江苏项目现场视频可以看到,整个项目密闭在集装箱中,不透风,没有明显的散热装置,在7、8月的江南,设备本身产生的热量复合室外近40度的高温,密闭的集装箱内的高温会极大地损害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不仅如此,始终可以看到所有的线路都裸露在外,设备之间的间距也极为狭窄……操作极为随意和粗糙。而这样的施工质量在目前的储能项目绝不是少数,“大家都差不多”,知情人士对记者讲到。

实际上,记者提到的这些问题,还都是实操方面的,其实更大误导来自意识层面。2015年,记者刚入行的时候,就听业内人士提及一个论断: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这样迅速,不久的将来,马上就会迎来动力电池的“退役潮”,而这些退役的动力电池刚好可以在储能上找到机会,这就叫“梯次利用”,等到梯次利用实现,储能必然爆发,从而推动光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对此,华中科技大学的谢佳教授有截然相反的观点,他公开表示“梯次利用就是一个伪命题”,他认为储能和新能源汽车所需要的能量密度不同,临近退役的动力电池在技术已经达不到储能项目的要求,而且至今动力电池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要把不同厂牌不同标准的电池组合到一起的二次投入费用会更高,完全无法显示用过梯次利用来降低成本的初衷,同样的观点在动力电池行业龙头catl总裁黄世霖的近期发言中也可以看到。

“无论在形而上还是形而下,我们都可以看出,储能绝不是光伏的附庸,它是一个更加复杂和专业的门类,跟光伏其实关系不大”,有专注光伏十多年的“老炮儿”跟记者感叹说。

由光而储,布局容易转型难

531过去至今,已经满了百日,行业冷寂如昔。那些曾经宣称要“向储能布局”的企业,至今仍在坚持的不过寥寥数家,据记者调查,大部分企业的储能部门在531之后已经处于缩减或者裁切状态,真正从战略布局到线下落实项目的光伏企业也仅协鑫、林洋等几家。

从光伏转型到储能的难度,从2012年就开始着手的追日电气感受最深,日前,追日电气智能电源事业部总经理李恒杰接收采访时,表示充电企业光伏距离储能更远。李恒杰认为,光伏企业要转向储能,首先要解决的技术层面的积累,因为光伏企业布局储能大多事从系统着手,对于具体的电池技术其实镇长了解的不多;此外,相较于光伏,储能电池的生产工艺工艺、涉及到的环节都更加复杂,储能行业熟悉度上光伏企业的短板会比较明显,反而是那些常年做充电业务的企业更加容易,因为它本身服务的就是电池,而储能电池跟动力电池更加接近。

而追日几年来的艰难转型,从侧面也支持了李恒杰的论断。6年来,追日电气在新能源汽车充电、分布式发电、智能电网等领域不断积累,除了在充电站、光伏及储能电站开发建设方面、光储充系统中所应用到的核心技术产品——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装置、电动汽车充电机,以及EMS智慧能量管理系统等,以充电为中心发展储能产品,追日电气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531新政以后,行业下行,至此已经无可置疑,然而,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在近日在“2018年第四届中国电器于能效管理技术高峰论坛”致辞时表示,光伏下行缘由很复杂,但是无论如何,“电都是一个目前仍紧缺的特殊商品”,练好内功,促进行业全环节降本增效,都是必由之路。类似的观点,更早前记者就曾在其他场合听过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达过,而且不仅如此,他还表示储能的作用要在能源互联网环境进一步优化之后才能显现。

所以,大家看没有谁是谁的救赎。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