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物业不让安装私家充电桩,企业退市倒闭,充个电为什么就那么难啊?

钜大LARGE  |  点击量:1373次  |  2018年11月01日  

买新能源车政府给予补贴,绿色牌照的新能源汽车专用车牌启用、高速公路上出现新能源公共充电站……近年来,政府接连出台优惠大礼包,让新能源汽车成为私家车的热门选择。但是,买车容易用车难,近日有很多车主大吐苦水,纷纷吐槽充电桩的那些难题。

吐槽一:需小区三分之二业主同意,证明难开

今年9月,陈先生买了一辆价值50余万元的新能源汽车,申请的充电桩也随后送达,但安装却卡在了一张证明上。由于涉及充电桩的安装,他向国网成都供电公司提出了申请。电力公司回复,业主除了需要提供有效身份证、固定车位产权证明、停车位平面图之外,还需要提供物业企业或业主委员会出具的同意使用充换电设施的证明材料,以及物业出具的允许施工等材料。

物管也表示,充电桩安装需要从小区公共电源上牵线,触及公共利益,必须由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后才能安装。

自己在私家车位上安装充电桩,需要物业证明啥?需要全小区同意,这是什么操作?在历时一个多月的争执后,这份证明材料仍然没有办下来,至今自己买的车也只能去公共充电桩上充电。

吐槽二:算不清的账单、扯皮的费用

即使拿到同意安装证明,业主们还有一笔不菲的开销。什么扩容费、安装管理费还是施工配合费,各个小区的说法不一。

王先生10月向小区物业申请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物业以“新能源汽车安装管理费”为由,要求支付7000元。而且对于物业要求的7000元安装管理费,房管局和物价局暂时还无法进行管理。可这个安装管理费究竟是什么?

另一边的周女士向物业提出开具允许施工证明时,物业以安全隐患为由,拒绝申请。没办法,周女士只好自己找相关公司安装。这时候,小区物业又要求周女士直接找物业安装,并支付6000元的“施工配合费”。这又是啥?物业声称,这是工人的施工费用和后期充电桩的维护费用,都包含在这6000元里。你是在玩我吗?找你安装的时候不允许,我自己安装又让我出钱?

吐槽三:自建自用充电桩,却被要求按“工商业用电收费”

根据省发改委电价文件,电动汽车用户在小区自建自用充电桩执行居民合表电价,即不满1千伏时,每千瓦时0.5464元;建设充电桩面向社会车辆的,则执行一般工商业电价,即不满1千伏时,每千瓦时0.7344元.但在实际用电中,有业主遇到了电价高收的问题。

家住成都的李先生在买新能源车之前,先查看了政策,又特意咨询了供电公司,得知自建自用充电桩是按居民用电收费的,谁知装上后,小区物业告诉她要按工商业用电收费。

李小姐从别的小区了解到,电动车充电的收费标准都是居民用电,自己小区的物业做法违规。

不只是私人充电桩的问题诸多,本身充电桩行业就有很大弊端。电动君发现,目前从近期多家充电桩上市企业发布的半年报来看,行业内仍处于连年亏损状态,但亏损额已经随着前期投入以及商业模式的成效,逐渐收窄。

企业退市倒闭,盈利难

今年年初,有消息称深圳充电网科技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而停止运营,在经历短短两三年的爆发式增长后,迎来一波退市、倒闭、被收购的浪潮。

在汽车分析师看来,充电桩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跑马圈地,需要动用的资金、人力、物力等花费较多,必须有好的资金来源来度过这一最困难的时期。目前这一行业已经从过去投资热转变为理性投资。最初进入的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实力不足、管理能力有限,逐渐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资金雄厚的企业往往能熬过这一阶段,至于行业何时会有盈利进行回本,目前还不好说。

需求越大亏损越大

事实上,大量企业正试图逃离“需求越大,亏损越大”的运营怪圈。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充电桩行业前景预测与投资分析报告》中显示的数据,车桩之间的缺口仍在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底,我国共建成公共充电桩约21万个,总车桩比约为8:1,远远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的正常充电需求。

事实上,由于充电桩带有基础设施的性质,投入巨大、回本周期长,对现金流的要求极高。据多家券商研报,按市场平均价格,慢充公共充电桩成本均价2万元,快速充电桩成本在10万~20万元之间,加之土地使用费、基础设施、配电设施、运营等成本,仅依靠售电价差和充电服务费,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盈利的目标。

电动汽车时代总结:

公共充电桩供不应求,私人充电桩安装困难,难进小区,导致新能源车充电难,制约着新能源车的推广。如何才能攻克这一难关,电动君认为,要出台地方性法规,同时供电公司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进最大努力修建共用充电桩。对于小区安装私人充电桩,政府可以提供包含充电桩的范本,对小区停车位充电桩的比例作要求,鼓励开发商采纳;同时小区可以通过修改管理规约,授权充电桩事宜。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