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572次 | 2019年02月28日
解密动力电池新规的背后
6月20日,工信部网站发布了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企业目录第四批的名单。通过认证的公司均为中国血统,而此前备受业内关注的三星SDI、LG等外资厂商并未入选。
动力电池新规背后到底传达着什么?"/>
据坊间传闻,如果新能源汽车搭载的动力电池没有进入《规范条件》目录,那么该新能源汽车将不得进入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从而无法获得补贴。一时间,市场众说纷纭,三星和LG总部等国外电池厂商通过境外媒体全力吐槽“这是保护落后,中国目录把我们坑惨了!”;国内电池厂商大声叫好“这是鼓励自主创新的得力举措”。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大雾弥漫,陷入了电池迷局。
新规背后传达着什么?
为什么国家会在这个时点推出这样一个方案,以及作为新能源汽车厂商应该如何应对,笔者的一些观点如下:
第一,此规范的核心思想是规范市场,提升电池安全性要求,加速市场的优胜劣汰,将不能提供安全、高质量的电池方案的厂家挤出市场。
规范要求“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得低于2亿瓦时,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年产能力不得低于1千万瓦时,超级电容器年产能力不得低于5百万瓦时,系统企业年产能力不得低于10000套或2亿瓦时。”规范要求“企业建立产品设计研发机构。配备相应的研发设备,包括开发工具、软件、研发及测试设备、试制设备等。企业应配备相应的研究开发人员,其占企业员工总数比例不得少于10%或总数不得少于100人。”
通过这样的规范,许多规模较小,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质量体系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市场;没有足够的研发力量,没有坚持自主研发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市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鼓励企业投资研发,掌握自主核心技术,从低质、低价、同质化竞争的中国制造怪圈,向高质、高性价比、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智造进行产业升级的决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始终将汽车安全作为头等要务,秉着安全高于一切的态度在治理汽车行业。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从业者,我们应该响应国家政策,把汽车安全作为头等要务,将自主研发、获得核心技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十四条规定的“研发人员总数不得少于10%或总数不得少于100人”的规定,我还是觉得太低,应该提升到不得少于30%或40%,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从重制造、轻研发的老路,转到重研发、重核心技术的新路上。
第二,坊间流传外资电芯没法进入名单,未进入名单的企业产品拿不到补贴,大家都要赶快转用国产电芯。
我觉得,只要我们坚持自主研发,管它外界狂风暴雨,我自淡然应对。首先,规定并未明确说明使用未进入名单的企业产品拿不到补贴;其次,即使真的拿不到补贴,规定也未禁止使用,只是缺少政府补贴,成本高了而已。
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我觉得每家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市场定位与打法;如果我们的市场定位是给用户提供尽可能安全、尽可能高质量的产品,我们是否有为了更高的质量,放弃政府补贴的勇气。我一直觉得,新能源汽车企业,从一开始就要学会面对市场独立成长,而不能总是靠政府的奶水苟延残喘。
那么如何才能面对市场独立成长呢?我觉得最核心的是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且加大研发投入,不断的掌握更多、更新的核心技术。
我们不能再总是把所有核心技术都统统交给歪果仁进行开发,这样做的结果会造成像传统汽车我们没法掌握最尖端的发动机技术一样,始终受制于人;更可怕的是,我们有些厂商不仅把所有核心技术都交给外国公司进行开发,还依靠国内强有力的政府资源优势,利用国家补贴抢占市场。
由于电动汽车电池成本常常高达整车成本35%以上,国家每年高昂的补贴费用,并未能真正用在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上,而是用来帮助国外厂商提升自身技术去了。如果我们能国家的补助都用到自主核心技术的开发上来,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善莫大焉。
技术突围的路径在哪?
在电池相关领域,核心技术包括“电芯生产技术”、“电池包PACK(成组打包)技术”;其中“电芯生产技术”世界最高水平的技术还是主要掌握在歪果仁手中,而“电池包PACK技术”中国已经有接近或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的厂商存在。
下一篇: 可大幅提高电池效率的纳米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