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897次 | 2018年12月03日
新能源汽车渐成在华车企竞争主战场
进口汽车整车关税下降,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在中国汽车业的大门愈发开放的背景下,政府和车企们在10月份已经有了新动作。
日前,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发布了一则土地出让公告,出让临港重装备产业区面积为86.4万平方米的地块,准入产业类型为新能源车整车产业制造。考虑到特斯拉方面曾表达“我们正在加速建设上海工厂”,业内人士纷纷猜测特斯拉是否已在临港获得这块土地作为上海工厂的建设基地。
10月11日,宝马集团宣布以36亿欧元收购华晨宝马25%股份,交易将在2022年完成,届时宝马将占75%股份,完全控股其与华晨的合资公司。这意味着华晨宝马或将变成中国第一个外资车企,这也将打破24年前成文的汽车业保护规定:外资不能在中国成立独资车企,只能以合资公司身份进入中国。
10月16日,《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正式发布,宣布海南自贸试验区取消新能源汽车制造准外资准入限制。
特斯拉在华建厂、华晨宝马的身份转变赶上了中国汽车产业大门全面开放的大势。面对这种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发展绿色智能的新能源汽车成为车企重要的破局之道。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开放将对汽车产业产生积极深刻影响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功过成败要历史评说。”亲自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工信部原副巡视员李万里表示,改革开放初期是汽车发展最艰难的时期,因为当时中国没有现代化的汽车工业基础,也看不到大规模市场化的预期。
“然而我们现在的时代,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是从未见过的时代。”李万里认为,在如此开放的情况下,促进汽车产业发展需要新政策、新方式、新手段。
从今年7月1日起,进口汽车整车关税由25%降至15%;此前的4月,发改委明确了汽车行业股比开放的时间表: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五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扩大开放的政策深刻影响着进口汽车的规模和结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情报所副总工程师吴松泉认为,总体来看,全球化背景下,汽车产品贸易增加是必然趋势。
此外,以股比放开为代表的投资自由化也将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将深刻影响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外商投资整车领域的限制取消后,大部分外资企业肯定会追求绝对控股。开放后,股比调整成为商业问题,结果取决于外资的对华战略和中外双方的谈判能力。”吴松泉预计,外资不会轻易另起炉灶建立新的合资企业,即使建立新的企业,短期内也不可能冲击现有合资企业的核心地位。
“开放之后,行业竞争将全面加剧,自主企业面临全面洗牌,倒逼汽车国企加快改革和调整,外资企业也将优胜劣汰。”吴松泉总结道。
中国汽车产业开放脚步不会放缓
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对内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对外面临中美贸易摩擦,在内外矛盾交织的情况下,汽车开放的步伐会不会减慢,未来开放的节奏会不会放缓?
“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可以给出比较明确的回答: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在新一轮的开放格局当中,从业者要做好准备,因为开放力度可能会超出想象。”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金瑞庭博士给出了他的答案。
除了降低关税和放开股比,金瑞庭还建议应促进贸易便利以及标准互认。“我们希望能够发展数字贸易、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贸易业态,这些业态不容易受到两国或多国贸易冲突的影响。”
“制定开放政策的核心诉求,就是争取站稳脚跟,深度开放、努力提升、巩固发展利益,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争取有尊严地发展、不受歧视地发展。”李万里认为,面对国际舞台,中国汽车产业从业者要尽快熟悉新的环境,适应新的规则,既要坚决地维护国家和产业的发展利益,又要与国际的各种规则协调融合。
新能源汽车成提高竞争力关键
外资外企纷纷在中国布局,和中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最大市场的事实分不开。吴松泉认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倒逼自主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和营销创新,使消费者能够以同样的价格买到性价比更高的汽车产品和更好的服务。国内新能源车企和新势力企业应竭尽全力抓住未来几年难得的机遇期。
李万里认为,对外开放、补贴取消、“双积分”实施、快速电动化等趋势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营造更公平、更充分的竞争环境。开放竞争环境下,实力决定地位,必须加快培育企业的自主核心竞争力。
吴松泉则表示,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大门越开越大,外资企业将实施积极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加快布局和产品投放。国内企业也会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所有企业都应树立“全球化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加快提升竞争力。
但是李万里强调,中国和外国企业之间的博弈不是零和,而是竞和。中国车企要在发挥优势的同时和外国企业互惠互赢。“中国善于用压力转为动力。我们也希望中国汽车产业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下,调整心态,全身投入,抓住机遇,努力实现汽车强国的宏伟愿景。”李万里表示。
上一篇:江西新余全力打造全球锂电高地
下一篇:新型锂盐添加剂LiFSI应用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