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759次 | 2018年12月04日
BBA们移动出行新战场 众车企纷纷进入移动出行
当前汽车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和挑战,众车企除了向新能源发展外,移动出行服务也成为各大汽车集团布局的重点。从国内吉利的曹操专车到国外戴姆勒旗下的car2go,还有即将到场的宝马网约车。
近日有媒体报道,宝马在成都拿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成为首家在华拿到网约车牌照的外资车企,拿到牌照的宝马计划今年12月在中国推出网约车服务。
宝马集团在今年提出的“2+4战略布局”中表明要加速共享化的布局,宝马集团表示此番拿下首张外资网约车牌照也进一步印证了宝马集团在中国坚定实施面向未来的“A.C.E.S.战略”。
BBA移动出行的PK
宝马方面宣布,其在成都已经获得网约车牌照,在即将到来的12月,宝马将投入200辆5系,包括燃油以及插电混合动力版,配置专属的网约车司机,打造其高端网约车平台。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公开资料显示,宝马出行服务有限公司早在今年4月就已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公司类型为外国法人独资,所在地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市天府新区,经营范围包括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汽车租赁、信息技术开发等等。董事长为BernhardBlaettel,他同时也是宝马集团移动和能源服务副总裁。
尽管在网约车领域中宝马走得最快,但至少在中国市场,宝马将受到不小的挑战。
而宝马最大的竞争对手(奔驰、奥迪)也早早布局了移动出行市场。2015年戴姆勒就宣布要把旗下的共享出行品牌car2go引入中国,在重庆率先试行,但这一项目在一年之后才开始在重庆正式运行。截至目前Car2Share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6个城市落地。但受限于car2go仅能提供smart类型的小车,这显然不能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今年10月24日,戴姆勒出行服务公司与吉利集团(新业务)公司宣布,双方将在华按50∶50的股比组建合资公司,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使用高端车型将包括但不限于梅赛德斯-奔驰品牌。初期车型包括梅赛德斯-奔驰S级车、E级车、V级豪华多功能车以及梅赛德斯-迈巴赫轿车,未来也将使用吉利集团旗下高端纯电动车型。
而奥迪则和中国一汽签署了成立两家新公司的谅解备忘录,表示将成立“一汽奥迪销售公司”和“一汽奥迪移动出行服务有限公司”,分别专注销售业务、移动出行和数字服务。
虽然BBA都已布局移动出行市场,但是3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打算。例如戴姆勒,它左手牵着吉利,右手牵着宝马,在中国市场与吉利合作打造移动出行的高端市场。在海外,宝马和戴姆勒将把各自下属的共享汽车品牌DriveNow和Car2go等共享出行业务进行整合。通过整合,新公司在全球31个主要城市中将拥有2万辆共享汽车。
众车企纷纷进入移动出行
车企转型做移动出行服务商,并不是要做共享汽车,也不是滴滴打车的C2C的模式,而是典型的B2C模式。
目前宝马集团已拥有3000万用户,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会超过5000万。去年3月,宝马集团董事长科鲁格明确表示,宝马集团将转型为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
宝马做移动出行与滴滴不同,宝马在中国累计销售超过300万辆,而这些车主也是宝马移动出行的客户,这么庞大的用户基数将为宝马集团未来带来利润的增长点。
宝马集团“DriveNow”汽车共享计划已经在国际上取得了初步成功,宝马希望通过在汽车租赁与共享市场的发展,推动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转变,为消费者提供使用汽车的新方案。用户注册并缴纳一次性租车费后,便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平台进行短期租赁服务、司机接送服务和长期租赁服务。
行业专家认为,共享出行当下正处在一个风口期,福特和众泰、大众和滴滴,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吉利和戴姆勒在这一领域合作,是整车厂业务模式的一种探索。当前车企在出行领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合作,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抢滩”移动出行市场。首先共享出行是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其次这个领域目前没有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式独占鳌头。“现在的布局是车企们触角的延伸和摸索,避免在未来的某个市场领域处于被动。”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此前发布的《中国网约车市场及预测》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互联网出行市场规模达681亿元人民币,预计2018年市场交易规模将增至2678亿元,2022年将达5036亿元人民币。相关数据还显示,车联网是物联网体系中市场需求最明确的领域之一,2020年销售新车的联网比率有望达到50%,市场规模约3000亿元。国内网约车市场目前渗透率不足20%,还存在很大空间。
在今年10月底召开的交通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吴春耕表示,近期,戴姆勒和吉利、京东、哈啰出行等各类市场主体纷纷进入交通运输行业,市场呈现蓬勃发展的景象,有利于市场充分竞争,给乘客出行带来更多选择。
宝马入局无疑是出行用户的好消息,同时也是合资企业进军出行市场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