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814次 | 2018年12月21日
冬天“寒意十足” 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变量日趋复杂
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媒体发布消息,1—11月,我国汽车行业产销同比下降2.59%和1.65%,仅11月份,国内汽车销量就同比下降了13.86%。这是中国车市自199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汽车行业的这个冬天“寒意十足”。
在数据显示汽车产销总体下滑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逆势上涨,表现出较强的增长潜力,但多位业内人士对《中国科学报》表示,“去补贴”带来的影响仍未完全,新能源汽车市场“迷雾”正在升起。
在12月16日召开的第九届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直言,“全球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黑天鹅’乱窜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各种挑战从传统认知边界一再向我们袭来。商业模式的变化、技术的更迭、政策的调整,比过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频繁。”
普遍焦虑:
影响行业发展的变量日趋复杂
智能技术发展的辐射可以说是当今汽车工业发展的最大变量。近来因上市新型电动智能汽车而备受关注的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表示,“未来10年里,中国智能汽车的发展会比今天所有人想象的还要快。”他相信未来两三年,智能汽车对人们生活、出行的改变会比想象的要快得多。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从车联网软件、车载操作系统、电子电器软件到“三电”(电驱动、电池、电控)控制软件,汽车行业已经开始软硬一体化的垂直整合。
郑刚表示,汽车行业确实面临着跨界的颠覆。与此同时,在科技、经济、政策、环境、社会的综合影响下,“灰犀牛”和“黑天鹅”开始双面夹击。
如此一来,影响汽车行业发展的变量不再是单一或者少数变量,而是多元变化下的相互影响和交叉作用。而这种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已成为汽车工业从业者的普遍焦虑。如何“穿越迷雾”,重新定义汽车成为首要基础命题,也是产业界急需厘清的问题。
挑战不止一个。汽车电动化将如何进一步推进?汽车发展的“智能化”进程目前究竟处于什么阶段?未来之路在何方?共享经济发展“喜忧参半”的今天,智慧出行如何打出下一张牌?这些大命题之外,产业上下游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也引人深思。电动车数量大幅增长,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化解?基础设施方面,充、换电运营如何衔接现在和未来?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路径是否明晰?
重新定义:
以技术为主的多要素创新
正如大会主席庞义成所言,2018年下半年的“经济寒冬”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想。这为一系列挑战的解决又增加了些许难度。加之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发展可谓“雪上加霜”。
新能源汽车的“御寒过冬”之策,离不开“创新”二字,这几乎是大部分业内人士的共识。而在诸多创新要素中,技术的创新尤为重要。
正如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俞经民所提到的,作为整个出行大布局当中连接各方的终端和枢纽,“电+互联网+人工智能+汽车”的技术叠加体很可能就是人们未来出行的新物种。
郑刚直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太多差距,这使得我国在很多业务领域面临被动局面,与各国差距相对较小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在诸如智能化、车联网、芯片技术等新能源专用技术方面的短板也日益凸显。
“正是电池、电机以及智能网联和轻量化等技术的进步才奠定了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郑刚在强调技术创新时表示,车企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化的过程中,正是技术的演进使得打造个性化成为可能。
“汽车行业正在步入不确定时代,而能穿透这些不确定迷雾的光芒,便是技术的突破。”郑刚说,在传统汽车多年的发展和技术积累背景下,至今仍有一些技术国内对此无能为力,包括连续减震的控制技术、限速连接器、汽车仪表板的模具工艺以及四轮转向技术等。
因此,技术赋能产业。“数字化技术帮助企业更完整、深入地洞察客户;云、大数据技术在共享平台的应用可以升级商业模式;而信息技术可以固化流程、推进企业实践的优化;运营技术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结合构成了智能制造的核心基础。”郑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