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什么因素制约LFP的市场推广?

钜大LARGE  |  点击量:1189次  |  2018年12月26日  

自从2002年磷酸铁锂(LFP)首次被美国Valance公司产业化以来,LFP就引起了中国锂电学术界和产业业界的广泛的关注。从2004年开始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投资LFP材料和LFP动力电池的热潮,与LFP有关的新能源项目在中国就一直高烧不退热得发烫。弹指一挥间都快10年光景了,10年时间对与一个产业来说无论如何都不算短。

这里,笔者也想就LFP这个热门话题,说点自己的看法。

什么因素制约了磷酸铁锂的市场推广?

从国际某权威机构报道的统计数据来看,2012年LFP材料所占锂电正极市场的份额大概只有百分之五六左右,这让国内很多LFP厂家大跌眼镜。笔者这里要闲话的是,从2002年LFP产业化到现在已经11年了,为什么LFP的市场推广是如此的缓慢而远远低于国人预期?

当然看官您也许会说,不至于吧,LFP在国内的产量不是很大吗,我们经常听到某某动力LFP项目开工了年产万吨LFP正极材料之类的新闻呀。当然了,您要是这样跟我抬杠我也没辙,笔者从来不相信国内这样满嘴跑火车的宣传或者统计数据。

笔者这里要说的是,LFP自身的缺点和电动汽车商业化推广的严重滞后以及Phostech在专利问题上的失策,是造成LFP材料商业化推广异常缓慢的主要原因。

国人往往片面地夸大LFP的优点,而刻意的回避它的缺点。那么LFP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什么电导率低倍率性能差都是次要的,LFP最大的缺点是它的能量密度比较低。

能量密度低,使得LFP电池在3C领域基本上没有应用价值,并且这个缺点也直接影响了LFP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由于LFP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使得它不是EV和PHEV的理想选择(国人搞的LFP纯电动大巴和出租车是另外一个故事)。

就HEV来说,LMO和LFP都可以使用,各有的各特点。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电动汽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预期。电动汽车发展严重滞后,直接导致了LFP的商业化推广进展缓慢,实际销售量一直远低于产能。而就目前而言,HEV电动汽车无疑是LFP最可行的应用领域(后面还会谈到)。

LFP材料在国际上没有很好的推广起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专利问题所造成的障碍。

LFP最核心的材料成分专利由Phostech拥有,这个是LFP材料产业化不可逾越的障碍。笔者认为,在专利问题上Phostech可以说一开始的战略就错了。

从一开始Phostech就高举专利大旗,首先拿NTT开刀,以NTT赔偿三千万美金了事。这个知识产权官司的直接后果就是从此跨国公司被吓住了,既然LFP的应用前景并不明朗,那么国际大公司也都不敢也不愿意在LFP上倾注太多的精力。

可以这么说,专利是把双刃剑,在保护了Phostech的商业利益的同时,也严重地限制了LFP的大规模推广应用,而这个恶性循环反过来又严重阻碍了Phostech自身的发展壮大。2012年,Phostech的LFP产量仅占全球LFP材料总产量的百分之五,惨淡的业务连带自己的东家德国南方化学都被瑞士Clariant收购。

其实笔者个人觉得要是换了日本人,也许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日本人在开始的时候,肯定是闭口不提专利的,而是会极力鼓动大家来搞LFP,把产业做大市场打开。等到你们开始做大盈利了,就立马祭出专利这个杀手锏杀得你片甲不留,然后自己坐收渔利。这几十年来日本就是这么对付中国人的,当年的VCD,DVD彩电大战,就是经典的商业战例。

笔者在这里绝不是赞赏日本的阴险狡诈,只是想说Phostech过早的纠缠于专利官司,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作为LFP核心专利持有公司,Phostech在短短十年内数次濒临破产危机并且两度易主,其坎坷命运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另外一个很好的对比案例就是3M,3M拥有三元材料的核心专利,但多年来3M一直在三元专利问题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是三元这些年迅猛发展,反过来又给3M带来了丰厚的专利转让费,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局面。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