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2019新能源电池行业谋变

钜大LARGE  |  点击量:745次  |  2019年01月26日  

刚刚过去的2018,对于新能源电池行业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2018年是“新能源汽车爆发”、“造车新势力崛起”、“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高镍811材料电池量产”、“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中国电网侧储能发展”等“元年”,同时也是这些产业的“寒冬”。

已经启程的2019,对于新能源电池行业来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全行业产业链考虑的问题。”

2019年,政策补贴红利带来的利好即将出尽,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市场上量关键期,产业链企业开始面临市场化生死大考。总体而言,2019年,新能源电池行业六大趋势将更加凸显:一是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二是强者恒强,寡头特种;三是资源之争,长期向好;四是退补硝烟渐去,市场化竞争开启;五是充电桩向充电网方向升级,开启新一轮“跑马圈地”;六是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的紧迫感与日俱增。

一、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

中国作为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蝉联全球第一的汽车大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也连续第四年稳居世界第一,并且保有量超过全球的50%达261万辆,近五年保有量年均增加50万辆。对于任何一家新能源电池产业链跨国企业来说,中国市场无疑都是极具吸引力的“特大蛋糕”。

无可争议,2019年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将是全球新能源电池产业竞争的主战场,“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趋势将日益明显。

财政部网站消息称,自2019年1月1日起,取消新能源汽车用锂离子电池单体的进口暂定税率,恢复执行最惠国税率。从进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单体和系统分别执行8%和10%的进口暂定税率恢复到12%最惠国税率。也就是说,不鼓励进口电池,但鼓励外企在中国建厂生产电池。放宽限制后,日本松下、韩国LG化学、三星SDI等外资厂商纷纷宣布加大在华电池产能。

此外,新年伊始,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放开外资股比后的首个外商独资项目——特斯拉上海工厂上周已开工,政府层面释放的信号是“中国欢迎世界各国的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共享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机遇”。

更加振奋人心的消息是,据路透社报道,全球汽车制造商计划在未来5到10年内,在电动汽车技术上增加3000亿美元的支出,其中德国车企的支出达到1395亿美元,除了投向本国的717亿美元外,剩余部分均投向中国。此外,美国、日本、法国、瑞典车企也纷纷把投资目光瞄准中国,使中国将吸纳全球车企超过45%的相关支出,达到1357亿美元(包括中国自身的570亿美元)。由此,汽车行业正加快从化石燃料转型,重心也移向亚洲电池和电动汽车技术供应商。

市场日益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国际巨头较量,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加严酷的市场竞争,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将优先惠及优质企业,以高端带动中低端升级,共同向高质量发展,这将是新能源电池产业中长期发展的主旋律。

以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电池企业也将扩张的步伐延伸至海外,宁德时代在2018年宣布在德国建立动力电池工厂,比亚迪也在不久前也宣布正在德国和英国考察,计划在欧洲设立动力电池工厂。与此同时,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到电池材料以及设备,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进入国际供应链,加速对接国际化。而随着特斯拉、LG化学、三星SDI、松下等国产化进程加速,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国内供应商也有更多的机会打入其供应链。

二、强者恒强,寡头特种

中国市场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布局的“兵家必争之地”,产业竞争格局将随之变化。2019年,不管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强者恒强,寡头特种”格局将更加明朗。

国际市场,中日韩三国鼎立局面长期稳定,LG化学、三星SDI、松下、宁德时代各自都拥有一定优势,龙头地位稳固。此外,比亚迪在2015-2018年已经连续四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随着其电池业务的对外开放,比亚迪也有望成长为国际动力电池巨头。

国内市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长期占据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一二名的位置,并且二者总市场份额超6成,而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10的企业,占据着8成以上市场份额,并且随着这一轮洗牌的纵深,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还在不断扩大。从电池网统计的2018年投资扩产、并购重组、开工投产事件也可以看出,寡头间的较量正在不断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一轮深度洗牌中,电池制造市场的“寡头特种”也在形成,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可能“弱者恒弱”的机会都没有了,而是直接出局。以动力电池为例,2016-2017年补贴退坡后的洗牌中,动力电池企业已不足百家。有专家预计,2019年补贴政策调整以及动力电池税则的变化,到2020年,动力电池企业将仅剩20-30家,80%以上公司会被淘汰。

那么,新能源电池行业的中小企业如何在夹缝中生存?

在此分享一组有意思的数据,“隐形冠军之父”、德国著名管理学教授HermannSimon表示,过去二十多年,他收集了全世界2734家隐形冠军公司的数据。他发现,德国拥有1307家隐形冠军,是数量最多的国家。美国是366家,日本是220家,而中国仅有68家。

“隐形冠军”就是在国际或国内市场上某行业内占据了领导地位,拥有该行业绝大多数份额,但是并不像大型知名企业那样被大众所熟知的中小企业。

我认为,这一数据,至少在制造大国——中国方面,是被低估的。因为中国制造业成长的速度超乎国际想象,很多国际人士不够了解中国,对于中国市场的认知还停留在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不过,这一数据,也提醒我们,在打造独角兽公司的同时,对于“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以及“瞪羚企业”、“鲨鱼苗”企业的培育需要提速,而这正是中小企业生存的机会:傍大款、筑高墙、广积粮,提高运营效率,做精做强,与龙头企业展开错位竞争。

此外,2018年A股共105家企业上市,较上一年下降76%。2019年,科创板和试行注册制等有望落地,第二梯队动力电池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渠道拓宽。

三、资源之争,长期向好

2018年以来,钴、锂资源价格虽然大幅下调,但在新能源汽车、储能领域中长期的巨量市场需求预期下,从正极材料企业到车企、电池企业,对于矿产资源博弈仍在不断升级:德国宝马和大众正与矿业企业进行协商,希望确保长期供应;丰田和松下也宣布围绕纯电动车等车载电池用钴,商讨包括开发在内的事宜;宁德时代控股加拿大一个锂矿项目;比亚迪公司在智利布局锂资源开发……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到2025年电动车的性价比将超过传统燃油车,到2030年,中国电动车的产销量将超过1500万辆。

在此预期下,为了保证充足的原材料,资源之争,长期向好。

锂资源方面,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秘书长张江峰在ABEC2018论坛上透露,世界主要锂生产国包括中国、智利、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近年来,全球锂盐产量增加主要来自于中国,并且全球主要锂生产企业均有产能扩张计划,2020年锂盐加工产能将超过80万吨。中国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收购锂资源,锂盐生产龙头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已经拿下多座锂资源矿产。

钴资源方面,中企已经夺得先机。经济观察报的报道称,地处非洲中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是全球最大的钴生产国,全球54%左右的钴(约6.6万吨)供应都来源于此。根据英国金属供货商DartonCommodities统计数据显示,中资企业处理的钴矿有94%来自刚果。有分析估计,刚果生产的3万吨至4万吨钴大部分来自自由身矿工,以及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友钴业等中资企业。而中国中介商已掌握大部分自由身矿工的供应,换言之,中国已主宰刚果钴矿的出口网络。

镍资源方面,就在1月11日,格林美与CATL合资首个海外5万吨电池级镍化学品项目在印尼举行了奠基典礼,该项目由掌握资源的青山钢铁、掌握动力电池市场的邦普循环(宁德时代下属公司)和掌握三元材料制造技术的格林美联合投资建设,实施上游镍资源核心、中端材料制造与下游动力电池市场的大联合,将有效打通“红土镍矿—三元电池原材料—三元动力电池”镍资源新能源材料全产业链产业体系。

这一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资源的争夺战正向上下游一体化合作趋势发展。

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和稀缺性决定了未来很长时间内,资源争夺战将继续,控制资源成为国内外巨头的战略布局和投资重点。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