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1036次 | 2019年02月19日
恒大跨界控股卡耐新能源 社会资本进入动力电池领域仍要“冷思考”
即便是正经历双重“寒冬”,人们对某些大事件似乎仍然缺少应有的冷静。地产巨头恒大入股卡耐新能源的消息一出,立刻刷爆了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界的朋友圈,更有人直言“这将为中国动力电池行业赢得更多的全球话语权,从而把握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变革的主动权,助力中国汽车行业实现弯道超车。”
地产巨头跨界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事情并不新鲜,在恒大之前,宝能、万通、华夏幸福、碧桂园等地产企业都曾大手笔跨界投资新能源汽车或动力电池产业,但经历了一阵喧嚣之后,万通地产宣布终止收购星恒电源,华夏幸福疑似退出“造车梦”……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我国当前楼市调控政策是“限购、限贷、限价、限售”这样的状态,导致房地产企业利润连年下滑,经营愈发困难,而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则是大力扶持。基于此,不少地产企业就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了。
但转型并非易事,尤其是跨界,反观2018年收购动力电池产业失败的案例几乎都有一个标准解释: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继续推进交易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动力电池产业并非仍是利润高企的蓝海市场,行业洗牌加剧,市场格局重构,对于很多旁观者来说,跨界进入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需要足够的资金实力,还需要有对收购标的发展前景敏锐、正确的判断以及健全、完善的产业布局,切不可重蹈“董小姐入股银隆新能源”的旧路。
补足最后一块短板?
作为内地名列前三甲的房地产企业之一,恒大集团2018年地产开发销售额约55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恒大集团曾多次探索多元化转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2018年年初宣布进军高科技新能源汽车产业。
不差钱的恒大集团,在跨界投资上不仅步步为营,且有点雷厉风行的感觉。
面对急速变化的市场格局,恒大集团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布局也非常迅猛,2018年9月宣布斥资144.9亿元人民币入股广汇集团,并取得广汇集团40.964%股份,成为广汇集团第二大股东,也是恒大集团首次将战略布局延伸至汽车流通领域;在与贾老板的法拉第未来(FF)不欢而散后,恒大也迅即寻找到了下一个标的,2019年1月15日,恒大宣布斥资9.3亿美元(约合62.73亿元人民币)将承袭“萨博”基因的瑞典电动汽车公司NEVS纳入旗下。本次入主卡耐新能源后,标志着恒大集团已经构建出“汽车设计研发+核心部件制造+整车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体系。
恒大集团方面也表示,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做大做强的关键,入股卡耐新能源旨在完成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布局,牢牢掌握主动权。
对此,有业内人士也指出,广汇集团拥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汽车经销网络,可以帮助恒大集团迅速将汽车推向终端用户。而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收购卡耐新能源就等于让恒大集团新能源汽车从此“心安”。
恒大集团捡了个大便宜?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上半年,卡耐新能源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29亿元,同期净利润亏损3376万元。2018年净亏损约为1.17亿元,亏损幅度有加大的迹象。也许是因为这些因素,恒大集团便以10.6亿元人民币收购卡耐新能源58%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事实上,10.6亿元便成为卡耐新能源第一大股东,恒大集团的收购价格还不如2018年动力电池企业新项目的一个投资规模。
但卡耐新能源的实力却不可小觑。资料显示,卡耐新能源是一家融合日本先进技术的优秀动力电池企业,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与日本电池巨头ENAX共同创立,是国内软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之一。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2018年卡耐新能源以0.63GWh的装机量位居软包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三名,同比增长158.42%,公司同年还位列国内新能源汽车装机量第十名。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由发展之初的政策推动逐步过渡到市场主导,新能源乘用车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三元软包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受到新能源汽车整车厂的青睐,有分析人士指出,伴随着新能源乘用车的快速发展,未来软包电池需求量将会快速攀升。
基于此,孚能科技、桑顿新能源、天劲股份等软包电池巨头纷纷扩增产能,应对即将爆发的市场需求。曾经以方形电池独霸全球的宁德时代,为了不在未来竞争中失去机会,2018年也加入到软包电池生产之列。
动力电池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卡耐新能源缺乏资金和足够的订单需求,而恒大集团缺乏技术和人才。财大气粗且产业链布局逐步健全的恒大集团接棒科陆电子,对于卡耐新能源来说真可谓如虎添翼。恒大集团表示,控股卡耐新能源后,计划在10年内设立多个年产能60GWh超级工厂,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没错,是多个年产能60GWh的超级工厂,不是未来10年内总产能达到60GWh,恒大集团在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野心可见一斑。
恒大集团自己掌控动力电池项目,不仅能为自家新能源汽车未来新车的研发生产提供更完善的产业配套,还将大幅降低整车成本。动力电池的成本占比接近整车的40%,由车企自行研发生产动力电池将有效降低造车成本,预计比采购电池成本降低约15%。同时,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自家掌控动力电池项目,也将更有利于进行新车型与动力电池的深度融合设计,更有利于汽车与电池的开发联动,缩短开发周期、提高汽车与电池的匹配度,提升整体技术含量和产品竞争力。
经历过2018年的第一轮洗牌,场外观局者似乎对跨界动力电池产业该选什么样标的已经心中有数。无论是恒大集团收购卡耐新能源,还是复星集团入股捷威动力,都可以看出场外资本在进入动力电池领域更为理性。而对于那些有技术和人才储备但缺乏足够资金、管理、产业链协同及全球化布局的动力电池企业来说,能傍上有实力的跨界者也是有可能改写现有动力电池市场格局及应对国外动力电池企业卷土重来的冲击。
但可以这么乐观吗?也未必,尽管恒大集团在新能源领域来势凶猛,但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整车营销等多个环节要协同运营顺畅并非易事。仅有一腔热血和足够的资金并不一定就能成功,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不乏这种来势汹汹后又惨淡收尾的投资者。“寒冬”之下,就更需要踏实做事的企业,才能在跨界和融合中走出另一种成功的模式,动力电池产业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