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高安全性的固态锂金属电池

钜大LARGE  |  点击量:966次  |  2019年02月28日  

近几十年,锂离子电池由于其高的能量密度被广泛应用于日常消费类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等装置,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电化学能量转化体系。

在过去的三十年,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从80Whkg-1增长到240Whkg-1已接近其物理化学的极限。

因此,高能量密度体系的锂金属电池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但是,锂金属负极搭配有机的商业化液态电解液由于枝晶的生长易造成严重的热失控,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固体电解质的快速发展为解决锂金属电池中的安全问题提供了可靠的选择。但是,由于固体电解质与固态的锂负极以及正极之间的固-固界面接触,造成了较大的容量损失和接触损失。因此,固体电解质与固体电极之间的界面问题为固态锂金属电池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凝胶电解质体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固态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固-固界面问题,但是,由于有机液体电解液自身固有的易燃性,电池在高的工作温度下的安全问题仍是潜在的威胁。因此,借助新的材料和工艺设计非易燃性且安全的固体电解质界面十分必要。

【成果简介】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郭玉国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来自湖南农业大学吴雄伟副教授成功的设计了具有粘弹性且非易燃的复合固体电解质解决了固体电解质与电极的接触问题并实现金属锂的均匀沉积。该设计在固体电解质与正负极界面之间成功的构筑了锂离子传输通道,进一步提升界面处的离子传输动力。得益于此新颖的设计,固态锂金属电池搭配LiFePO4(LFP)和LiCoO2(LCO)正极实现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0.5C下经过100个循环容量保持率98%且在5C下发挥出97mAhg-1的容量。对循环后的锂金属负极进行了一系列表征,结果表明在锂负极没有枝晶的生成,成功的实现了金属锂的均匀沉积。

640.webp (7).jpg

【图文导读】

图1CPL-IL固体电解质与固态锂金属电池结构示意图

640.webp.jpg

示意图(a)具有粘弹性界面的CPL固体电解;(b)搭配固体电解质的电池结构示意图;固体电解质与电极的接触行为(c)正极界面处和(d)锂金属负极界面处。

图2CPL固体电解质结构与形貌表征

640.webp (1).jpg

CPL聚合物电解质的扫描图(a)截面图(b)正面图;CPL固体电解质的光学照片(c)伸展态(d)弯曲态;(e)复合固体电解质的透射电镜图(内嵌:选区电子衍射图);(f)复合固体电解质的元素分布图。

图3CPL固体电解质结构与电化学性能表征

640.webp (2).jpg

CPL复合固体电解质的表征:(a)XRD表征;(b)热重曲线图;(c)复合固体电解质的电化学窗口测试图;(d)变温阻抗测试;(e)阿伦尼乌斯线性拟合图;(f)直流极化曲线(内嵌:极化前后阻抗变化)。

图4锂金属固态电池电化学性能表征

640.webp (3).jpg

Li|CPL-IL|LFP电池的(a)倍率性能图;(b)相应的恒流充放电曲线图;(c)Li|CPL-IL|LCO电池不同循环的充放电曲线图;(d)Li|CPL-IL|LCO电池在0.5C下的循环性能图;(e)Li|CPL-IL|LFP电池在0.5C下的循环性能图。

图5循环完后锂金属表面结构与成分分析

640.webp (4).jpg

液态锂金属电池搭配不同正极循环后锂负极的扫描电镜图(a,e)LFP正极;(c,g)LCO正极;相应的固态电池循环完后扫描电镜图;(b,f)LFP正极;(d,h)LCO正极;(i)金属锂在液态电解质与固态电解质中的生长机制示意图;循环完后锂金属表面的原子力显微镜测试图(j)Li|CPL-IL|LFP电池;(k)Li|EDDL|LCO液态电池;循环完后锂金属表面的XPS结果(i)S2p,(m)C1s,(n)N1s和(o)F1s。

【总结】

通过粘弹性且安全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设计成功的稳定了固体电解质与电极的界面接触问题。在电极与固体电解质见成功的构筑了锂离子的传输通道,解决了固体电解质与电极的接触问题和实现了金属锂的均匀沉积。该设计为解决锂金属固态电池中电极与电解质界面的接触问题提供了实际和具有潜力的解决途径。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