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910次 | 2019年04月25日
2020年,智能电动汽车市场或将迎来一个拐点
互联网思维对于智能电动汽车生产,有什么帮助?
沈海寅:帮助非常大。过去厂商把汽车卖给用户以后,这辆汽车是不可成长的。但在互联网时代,智能电动汽车就会不断地迭代、不断地更新,而且要跟云端去连接起来。它不光在生产环节,而且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加上网络链接,加上云端服务,都能够使得智能电动汽车发生变化。这些理念,其实都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
互联网还让智能电动汽车长尾有效。过去的汽车,它所有的功能研发都是为了满足人共性化的需求,也就是满足人头部的需求。但是以后所有的汽车,它会更多地去满足人个性化的需求。而且从汽车制造商的角度来讲,也可以从中获取跟原来卖硬件不同的利润来源。
(点击观看精彩小视频)
新企业不断成长比拼,你会不会焦虑?
沈海寅:既焦虑也不焦虑。说焦虑是因为,我们的用户、“粉丝”的确希望我们的车早一点出来,搞得我的确是蛮焦虑的。不焦虑的原因是,毕竟每一年都有爆款的车出来,并不是说2018年款出来了,就一定会比2019年款卖得更好,汽车行业是按自己的规律在更新迭代。所以我觉得把心态放平和一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急急忙忙地去做一款车,但是它本身还不成熟,你把车做出去以后,反而会砸了自己的牌子。
大型车企宣布可能停产燃油汽车,你怎么看?
沈海寅:这个方向是对的。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响应这个方向,也是对我们做的战略选择的一个肯定。另外一方面来讲,越来越多企业往电动化方向走,其实就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这样也能够快速地把市场培育起来。电动车,过去大家质疑更多的是续航里程是否够长、充电桩是否足够密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破釜沉舟往这个方向走,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愿意接受电动车的用户会越来越多,而且会爆发式地增长。对于我们来讲,在很早的阶段已经开始做这个积累,那么到市场爆发的时候,我们能够很顺理成章地去抓住市场机会。我们也关注到,任何一个行业,在一个新的技术起来的时候,都会出现优胜劣汰,在汽车行业也一定会发生。
(点击观看精彩小视频)
一些外资或者合资汽车厂商进来后,对汽车产业有什么影响?
沈海寅:汽车行业是消费行业,你会发现和其他行业一样,一开始都是经历了国外品牌占优,到后来是国内品牌占优。为什么呢?因为属性发生了变化,技术本身也在发生变化。中国制造的能力越来越强,中国有更多的人去从事研发,有更多的软件研发出来,所以,国内生产出来的产品反而比进口产品或者合资产品有更多的竞争力。汽车行业也是一样的,一旦汽车成为一个智能终端以后,不光是耐用、好用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去适应用户日益变化的使用场景需求,在这点上就变得非常至关重要了。
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正慢慢退坡,是否感受到压力?
沈海寅:我其实非常不赞成补贴。为什么呢?它补的是续航里程。一辆小车续航里程要达到250公里,和一辆大的车续航里程要达到250公里,用的电池完全是不一样的,但是补贴却是一样的。比如,买一辆10万元的车国家补贴2.5万元,买一辆25万元的车国家还是补贴2.5万元,这对用户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那么,补贴取消以后,我觉得应该在一些限行、限购、鼓励新能源车等大政策上做文章。比如,新能源车可以比燃油车拥有更多的路权,这样就推动用户去买一辆新能源车。用户在做购买决策时,就不需要考虑补贴的问题,而是去想哪辆车更适合我的需要。比如在上海,新能源车就可以免费上牌照,就可以省10万元钱。这样,大家就都愿意去买新能源车。所以,我觉得这样的鼓励政策才能更好地促进新能源车市场健康发展。
如何才能让用户自己主动地去买新能源汽车?
沈海寅:任何的事情在一开始都会需要一定的时间。今天有很多用户不愿意买电动车,他的顾虑还是在续航里程,还是在于成本等等这样一些原因,他的养车成本可能比燃油车更贵。但是这些问题不断地在解决。因为电池的成本在不断降低,能量比越来越高,续航里程变得越来越长了,过了一定极限以后,用户就已经无所谓了。就像我们今天已经不太关注手机摄像头的分辨率了,因为过了某个极限以后,两千万像素、三千万像素有什么区别呢?没区别。同时,电池也越来越便宜了。所以说电动车在性价比方面,越来越能够与燃油车PK了。在续航里程解决以后,我相信电动车会成为未来的一个主流。
(点击观看精彩小视频)
但这个过程一开始进展会非常缓慢,但到了一个拐点以后,它会急剧地上升,那么这个拐点一般来讲在10%。比如,2018年的电动车销量大概在100万辆上下,2018年整个汽车年销量是2800万辆左右。那么在近3000万辆的市场当中,100万辆其实只占3%,远远没有达到我们这个拐点。什么时候能到拐点?我认为在2020年、2021年左右,就有可能达到这个拐点,一旦超过这个拐点,后面的市场增长会非常迅速。
智能电动汽车在未来的日常生活应用中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呢?
沈海寅:汽车已经从一个被动型的交通工具变成一个主动型的交通工具,它应该主动去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然后使得每辆车在完成学习以后,变得越来越懂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习惯。从这点来讲,我们需要做大量工作,车也可以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它会让你越来越舒服。
未来,一旦无人驾驶实现以后,汽车的设计原理就会发生变化。今天的汽车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是因为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碰撞测试。但是如果未来的汽车不会发生碰撞,就不一定要设计成这个样子了。而且汽车的设计周期是否就可以加快了。它将有很多模块化的东西,造车所花的时间将变得比以前更快了。
在国际化竞争当中,中国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沈海寅:中国在新能源车方面,政府的鼓励政策是比较多的。在技术上,单从电动化角度说,我觉得离特斯拉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智能化方面,我认为我们已经超过特斯拉了。这两个维度其实是不一样的。
在过去的燃油车时代,中国其实已经错失了一波大的机会。外资品牌赚了钱以后,用来固化的是他们在燃油车市场的领先地位。今天的电动车市场趋势,国家也看清了方向,也在不断地提供补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的确把中国培养成了电动汽车最大的单一市场。我觉得国家的相关政策还是有效果的。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是否有很多企业真正在技术上不断地做深入的研发?我认为在过去,因为补贴政策,大家觉得只要能把车卖掉,这个技术好不好没关系,拿到的补贴数目都是一样的,那还不如做得便宜一些,可能更好卖一些,拿到的补贴就会更多一些。所以,我们其实还是在一个低水平上的重复,而没有真正去做让用户体验更好的研发投入。反而是一些新的汽车企业更关注用户体验,更关注用户口碑,找最顶级的人才来做研发,不断地去突破原来的技术门槛,做出更好的产品。今天我们要想弯道超车,可能更多地还是要寄希望这些新的汽车品牌厂商,才可能有突破。
下一篇:iPhone手机电池恢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