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486家电动车企要撑破市场泡沫? 新能源汽车新政如何力挽狂澜!

钜大LARGE  |  点击量:784次  |  2019年06月12日  

过去几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迎来了快速的发展,大量新企业入局,截至目前已有486家电动汽车制造商注册在案,相比两年前提升了两倍以上。但是不久之后这个市场即将迎来洗牌,受到补贴退坡和国外企业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今年很可能大量实力较弱的电动车企将会消失,这或许意味着此前飞速膨胀的新能源市场泡沫即将破碎。

而为了抑制这一情况的发生,据最新消息称,政府正在考虑制定新规,提高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准入门槛,培育数量更少但更有竞争力的企业,并打击那些将制造业务外包出去的电动汽车初创企业。

这些门槛可能包括:

1、寻求代工的车企,过去3年内,在国内的研发投入至少达到40亿元人民币;

2、过去两年,全球纯电动乘用车销量至少达到1.5万辆;

3、代工合同至少签3年,同一地点的代工年产能至少达到5万辆;

4、被代工企业需有或高达数十亿人民币计的实收资本

虽然这只是即将出台的限制代工草案透露出的内容,最终政策还需修订。但主管部门此举显然是为防止新造车企业如同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泡沫那样崩溃。

没有生产资质将面临巨大挑战

以上要求如果落实,对于寻求代工的新造车企业将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多企业成立都未必有3年,更无40亿研发投入。至于销售1.5万辆的要求,更是一个悖论,新造车本身没有资质,无法生产才找人代工,肯定不可能去实现1.5万辆的销量。

目前,中国的电动汽车企业的融资总额已经达到180亿美元,而其中很大部分来自新造车势力,对其中的绝大多数而言,获得资质,可能比获得融资更难。以前代工帮助新造车企业解决了没有资质的难题,比如海马汽车为小鹏汽车代工、江淮汽车为蔚来汽车代工、一汽为新特汽车代工等。

但是,新政一旦出台,高门槛很可能刷掉多数无法达标的新势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代工管理办法,将成为抑制新造车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的一道闸口。

代工管理办法出台的消息,并不突然。

自打电动汽车攻势大爆发,中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的名单越来越长,而且还在增长之中。但除蔚来、小鹏、威马汽车这些领头羊外,绝大多数并不出名,甚至已经被人遗忘。

尽管他们的初衷都想成为下一个特斯拉,但对于所有的初创公司而言,生存而非英雄故事才是他们最大的赌注。正如特斯拉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产能进展、尚未盈利等等,都是摆在新势力们前面,重重困难的警醒。

更何况,PPT造车的假象,纵然有着崇高的远景、富有个人魅力的公司高管,但是他们更多的却是表述这些美好,并非有能力使之成为现实。

当时间进入到2019年,这片新兴市场已经过于拥堵,技术却还处于无法突破瓶颈的阶段,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开始类似于世纪之交破裂的互联网泡沫。

正如20年前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公司挤破头的案例,多年来,政府慷慨的政策和充足的资金,给予了市场足够多的机会,使中国成为电动车初创企业家的圣地。所有的新“玩家”都希望成为下一个马斯克,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里重演特斯拉的成功。

而随着政府补贴的减少,传统汽车制造商开始认真生产电动汽车,初创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但由于缺乏核心实力,无法形成规模产业持续造血,486家电动车企中绝大多数都无法通过考验,甚至会被彻底淘汰。代工管理办法的出台显然是为了加速这一过程,将投机者挤出市场。

市场再大,也容不下486家电动车企

中国的市场的确很大,但是并没有这么多初创车企们想象的那么大。去年,中国市场上乘用电动汽车的销量首次突破了100万辆。但这个销量上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政府补贴的刺激,毕竟在补贴之下,消费者购买每辆电动汽车的售价可以降低数万元。

然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电动车销量仅占2370万辆乘用车总销量的4%。与此同时,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和贸易紧张关系放缓也影响到消费意欲,整体车市销量目前呈直线下降状态,截至5月份销量已是连续第12个月下滑。

到2025年,包括纯电池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在内,即使国家期望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能够达到700万辆,占据中国整个汽车市场的20%。但这个数量也仅够维持几十家公司的运营,而不是数百家。要知道,一家汽车工厂通常需要每年生产至少数万辆车才能盈利。而对于486家电动车企来说,电动车市至少需要数千万的销量才能满足最基本的存活,就当下的车市状况来看,同样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其实说到这儿,综观上述分析,新政的出台,可以说正是为了抑制中国新能源车企无止尽的疯涨,避免电动车市如同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泡沫那样崩溃的政策补救。主管部门希望借此一举淘汰竞争力薄弱的车企,改变新能源车企多且小、散而弱的状态。归根到底,要集中优势企业力量,应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股比开放后,来自外资车企的挑战。

而在提高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准入门槛的情况下,生存的压力则将帮助有竞争力的企业将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如此一来,必然能够培育数量更少但更有竞争力的车企。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